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人大代表建议办理情况公开
[ 索引号 ] 11500000MB15895317/2020-00762 [ 发文字号 ] 渝科局函〔2020〕109号
[ 主题分类 ] 科技 [ 体裁分类 ] 人大建议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科技局
[ 成文日期 ] 2020-04-10 [ 发布日期 ] 2020-09-16
[ 索引号 ] 11500000MB15895317/2020-00762
[ 发文字号 ] 渝科局函〔2020〕109号
[ 主题分类 ] 科技
[ 体裁分类 ] 人大建议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科技局
[ 成文日期 ] 2020-04-10
[ 发布日期 ] 2020-09-16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942号建议的复函

日期:2020-09-16

郎平权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对渝东南地区制造企业科学研究大力扶持的建议》(第0942号建议)收悉。经我局与市教委、市财政局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我市对制造企业科研发展扶持情况

我市紧紧围绕全面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特别是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相关工作,以及重庆市“一圈两群”城市发展规划相关要求,充分结合渝东南地区制造企业发展需求,全力扶持制造企业科研发展;

(一)重视精准施策。为进一步落实"一圈两群"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发展,2019年12月,市科技局主要领导带队先后到秀山县、酉阳县、黔江区、彭水县、武隆区调研科技创新工作,并召开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科技创新工作座谈会,深入了解了基层单位科技创新推进情况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情况,宣讲了我市科技创新有关政策举措。去年,我市出台《促进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重庆市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专项项目实施细则》《重庆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着眼于推动企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健康发展,引导和支持科技型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发挥科技型企业引领带动作用,让企业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创造活力充分迸发。通过在各区县组织“百问百答”科技创新政策宣讲等方式,向相关企业负责人系统解读了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引进培育、创新园区发展支持、创新创业投资以及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等系列重庆市科技创新政策。

(二)强化区域协同创新。结合我市区域发展规划及产业分布,重视区域性调控目标设定、重大基础设施的统一布局、重要科技创新资源的开发、高新技术产业的空间布局、重要配套和扶持措施的统一等,特别是在科技产业发展规划上,紧密结合各地区的科教资源基础、产业基础、科技产业功能布局,以政府协调为手段,发挥地区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引领作用,打造各具特色又相互补充的科技创新集聚地。构建新型研发机构开放合作机制,推动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吸纳更多科研人员参与企业研发工作。

(三)推进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合作。一是强化学校社会服务功能考核。我市积极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实施以增强学校社会服务功能为导向的考核机制;把科研与社会服务纳入绩效拨款管理,推动高校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取得了良好成效。近三年,我市高校累计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约1.5万项,项目经费约35亿元,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二是搭建校企合作沟通桥梁。我市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设,搭建校企合作沟通桥梁,深化产学研合作,解决企业实际问题。2017-2018年,组织重庆大学等近20所高校的70多个科研团队的160多位专家赴区县,与45家企业开展科技资源精准对接活动,累计收集活动成果23个,达成项目合作15项、技术转让2次、决策咨询4次,建立学生学习基地4个,引进人才4人。三是完善产学研合作激励机制。要求高校在职称评定和评价考核中,对科技人员承担的研发类横向科研项目与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同等对待;在教学科研队伍中,专门设置社会服务与技术推广型岗位,鼓励专门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对产学研合作工作成效明显的高校,在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

(四)加大投入力度。我市积极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实施科研项目,并优先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2019年12月,市政府颁布《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重视奖励企业创新工作,极大地鼓舞了企业创新热情,有效引导企业科技化发展。2020年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进一步向科技企业倾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申报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2019年,我市印发《重庆市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渝科局发〔2019〕

62号),每年支持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200万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不低于20万元的稳定支持经费,评估结果优秀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给予500万元一次性激励经费,评估结果为优秀的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在评估周期内每年给予100万元稳定支持经费,全力激发企业科研创新实验室活力,有力推动人才引进培育及自主研发等工作。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加大对渝东南地区制造企业科学研究扶持力度,全力解决科技企业面对的发展瓶颈问题,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

(一)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一是提升科技创新源头供给能力。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联合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围绕产业和行业需求开展研究的新模式。围绕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企业发展需求,布局建设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强化科研项目立项选题的需求导向,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二是提升科技成果源头供给质量,满足成果转化应用需求。引导高校进一步完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研发机制,吸引更多渝东南企业开展联合研发。三是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强协同创新中心等各类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鼓励高校和渝东南地区制造企业成立产学研合作机构和创新联盟,进一步推动高校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拓宽创业创新融资渠道。我市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金融服务,引导资金更多投向创新型企业和小微企业。积极引进创投基金早期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优胜机构,进一步壮大创业投资基金规模,为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提供资本支撑。修订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实施办法,完善知识价值信用评价体系,拓展风险补偿基金服务内容,健全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控制体系,完善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控制办法,推进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扩面放量。推动“科创板+注册制”改革,遴选成长潜力大的优质科技企业纳入全市科创板拟上市企业储备库,推动一批成长潜力大的优质科技企业到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积极引进创投基金早期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优胜机构,推动一批成长潜力大的优质科技企业到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

(三)完善人才流动激励机制。推动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推进产业、人才、科技等各方面开展务实合作,集中优势力量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充分结合区域经济布局、产业结构、社会发展等情况,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并通过产业政策、人才政策进行区域人才流的引导和优化配置。完善瞄准高端人才的“塔尖”政策和针对青年人才的“塔基”政策体系,大力推进“重庆英才计划”,滚动实施人才专项,对渝东南片区急需紧缺人才给予倾斜支持。

下一步我市还将进一步完善针对渝东南地区制造企业科学研究相关措施,支持渝东南地区科技创新发展。

此答复函已经许洪斌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通过填写回执及时反馈在市人大常委会人代工委。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

                                    2020年4月10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