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人大代表建议办理情况公开
[ 索引号 ] 11500000MB15895317/2024-00068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科技 [ 体裁分类 ] 人大建议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科技局
[ 成文日期 ] 2024-09-14 [ 发布日期 ] 2024-09-14
[ 索引号 ] 11500000MB15895317/2024-00068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科技
[ 体裁分类 ] 人大建议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科技局
[ 成文日期 ] 2024-09-14
[ 发布日期 ] 2024-09-14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 关于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第0219号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日期:2024-09-14

沈迎春代表:

你提出的《关于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强成渝一体化科技创新支撑作用的建议》(第0219号)收悉。经与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经济信息委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情况

近年来,市科技局围绕落实落细市委“一号工程”,不断加强川渝协作,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成渝一体化科技创新支撑作用持续加强。

(一)共同开展重大科技攻关。

一是构建一体化发展机制。以“一城多园”模式共建西部科学城,推动14个国家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西部科学城加快建设的意见》,两地政府联合出台《成渝地区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实施方案》等,两地科技主管部门牵头出台《川渝科研机构协同创新行动方案》等,成功争取3个“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医用回旋加速器正电子药物制备中心、国产通用型科学计算软件等取得全国或全球性首创突破。二是推动合作攻关与开放共享。实施成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项目161个,资金超1亿元,形成超级智能汽车平台、时速400公里高速列车节能辅助驾驶系统等一批创新成果。举办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成渝地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启动建设。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1.3万余台(套),总价值超131亿元。设立川渝科技资源共享线下运营中心,完成仪器共享服务800余次。三是打造产业链共性技术平台。组织实施一批科技创新基础设施项目,落实市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超瞬态实验装置预研项目等11个重大科技创新基础设施项目。印发《市级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正组织开展申报认定工作。推动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先后在硅基混合集成、干净空气新材料、航空航天关重件、特种环境通信等领域建成11家市级、1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二)促进创新主体高效协同。

一是建立教育协同发展机制。两地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共同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协同发展学科共建共享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极两中心两地”建设工作的通知》,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共兴。实施“11+11”学校共建工程,聚焦65个优势特色学科签署共建协议、制定共建方案。川渝两地教育主管部门签订共同推进高等教育改革试点、共建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战略工程的合作备忘录。西南大学等高校与广安等地单位围绕校企、校地、校校合作进行签约。二是推进协同创新联盟(平台)建设。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推动高校建立科研交流合作、联合科技攻关机制。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联盟,推动成渝两地科技创新资源加速聚集。共同成立6个职教集团、4个职教联盟,西南政法大学与岳池县人民检察院共建教学科研实践基地等。三是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协作攻关。整合高校、院所、企业等优势科技资源,以产业应用为导向,在人工智能、创新药物、精准医疗领域试点运行3个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联合24所高校开展“川渝高校新疆行”活动,10所川渝高校与10家新疆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产学研用各类创新主体协作攻关成效逐渐突显,如重庆理工大学与中国通用技术集团联合成立新公司进行研发与生产,解决了高档数控机床领域高精密位置检测等问题。

(三)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

一是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获批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市级以上技术转移机构3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35家、众创空间384家、新型研发机构179家、技术创新中心43家、制造业创新中心12家、现代产业学院24家;升级建设6个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探索组建重庆市技术转移研究院。二是培育专业技术转移人才。获批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引入川渝优质讲师资源,培育技术经纪人2576人次。出台《重庆市技术经纪人职称申报条件》,在全国首创技术经纪专业人才职称晋升双通道,评定职称224名。印发《关于川渝职称互认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推动符合条件的技术经纪专业职称实现川渝互认,促进人才加速流动。三是建立成渝地区科技成果对接机制。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技术转移联盟,共同搭建成渝两地跨区域技术转移转化服务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九龙坡区、成都新都区“新龙”创新合作联盟成立,为成渝地区创新主体提供科技服务支持;在永川等地举办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车,助力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举办“校企双进·找矿挖宝”、科技企业进高校等对接活动,举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新挑战赛等赛事活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上海技术交易所西南技术交易服务中心、中国技术交易所重庆中心落地重庆,助力打造成渝地区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2023年,川渝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突破2800亿元。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认真吸纳你的宝贵意见,借鉴吸纳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先进地区经验,会同协办单位,协同四川省有关部门,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聚焦重大需求,深化重大科技攻关协作。

一是迭代川渝协同创新机制。迭代升级川渝协同创新“1+6”体系,印发《成渝中线科创大走廊建设方案》,深入实施《川渝毗邻地区融合创新发展带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川渝联合争取各类科技计划,谋划实施2024年川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加快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大力推进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成果落地。二是深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联合两地有关单位、学会协会等,优化大型仪器共享数据通道和线下服务载体,进一步深化面向企业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三是推进产业链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领域共同打造研发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协同建设区域性综合中试中心。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协同推进项目落地见效;做好新一批市级产业创新中心认定工作;支持北斗智联等企业在渝北探索开展创新应用示范。

(二)聚焦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深化创新主体高效协同。

一是深化教育协同发展机制。重点支持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在高校综合改革领域先行先试;推进两地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和卓越医师学院等特色学院建设,培养符合成渝地区产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高水平技能人才。二是加大联合攻关力度。加大两地高校在重大科技创新方面的联合攻关力度,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争取更多的大科学装置、科技设施建设纳入教育强国纲要支持项目,助力西部科学城建设成渝地区综合性科学中心。三是强化各类创新主体协作攻关。指导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加强建设,在先进制造、生命健康、智慧农业等领域新布局3个左右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积极发挥联盟作用,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创新全链条加强跨区域跨领域高效协同攻关。鼓励渝北区牵头协同川渝有关单位在成渝两地临空经济示范区建立创新联盟,协同发展航空航天、临空产业。

(三)聚焦转化全流程,深化成果转化体系协力。

一是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能级。强化成渝两地政策协同,共同研究制定成渝双核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举措。建好重庆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打造西部地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承载地和辐射源。加快推动重庆市技术转移研究院建设和功能升级,实行专业化市场化运营。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联合组建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面向社会提供开放服务。推动建设金凤科创园、明月湖国际智能产业科创基地,集聚和培育一批高水平科技服务机构,加快孵化培育一批硬科技企业。加快建设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统筹管理和转化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科技成果。二是加强专业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两地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共享师资、共办培训班,探索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推广企业科技特派员团服务机制,从市内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有关高校、科研院所派出企业科技特派员团,入驻服务企业科技创新。三是优化科技成果对接机制。加速推进“成果快转”应用正式上线,实现成果归集、发布、对接和转化等“一站式”服务。深入开展科技企业进高校、“双百双进”、市外拓展“朋友圈”等对接活动。举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XbotMan硬科技创业者大赛、川渝大学生人工智能大赛暨腾讯开悟人工智能全球公开赛等赛事活动。依托联盟举办各类专业特色活动,激发创新主体积极性。

此答复函已经明炬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你有什么意见,请及时通过人大代表全渝通应用“代表议案建议功能模块”进行评价。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

2024年7月24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