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 11500000MB15895317/2018-00565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其他 | [ 体裁分类 ] | 其他 |
[ 发布机构 ] | 市科技局 | ||
[ 成文日期 ] | 2018-08-15 | [ 发布日期 ] | 2018-08-15 |
[ 索引号 ] | 11500000MB15895317/2018-00565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其他 |
[ 体裁分类 ] | 其他 |
[ 发布机构 ] | 市科技局 |
[ 成文日期 ] | 2018-08-15 |
[ 发布日期 ] | 2018-08-15 |
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关于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第0016号提案的复函
民革重庆市委:
贵委提出的《关于完善政策支撑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建议》(第0016号提案)收悉。经我委与市财政局 、市人力社保局 、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市金融办等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已经推进实施的情况
近年来,全市科技创新战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扎实”要求,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遵循科技创新规律,把握区域创新发展的关键点与突破口,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为补齐我市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短板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2016年我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情况
2016年,我市全社会R&D经费支出达302.2亿元,在全国排第17位,西部第3位;研发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与GDP之比)为1.72%,同比提高0.15个百分点,在全国排第11位,较上年提高1位,在西部与四川省并列第2。呈现以下特点:
1.R&D经费支出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6年我市R&D经费支出同比增长22.3%,增速位居全国第2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7个百分点。近两年我市R&D经费支出增速从2014年的10.4%提高到22%以上,均达到全国R&D经费支出增速的2倍以上。
2.R&D经费投入强度与全国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近两年,我市R&D经费投入强度均提高0.15个百分点,是2010年以来提升幅度最大的两年,远高于2010年-2014年年均0.04个百分点的增幅。与全国R&D经费投入强度的差距从2010年的0.49个百分点,缩小到0.39个百分点。
3.企业是研发经费支出的绝对主体。从研发经费支出主体看,2016年全市企业R&D经费支出248.9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对全社会研发经费增长的贡献为74.2%。其中,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237.5亿元,比上年增长18.9%。科研机构R&D经费支出达21.2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对全社会研发经费增长的贡献为5.9%。高等院校R&D经费支出达26.5亿元,实现39.7%的高速增长,对全社会研发经费增长的贡献为13.6%。其他单位R&D经费支出为5.6亿元,是上年的1.7倍,对全社会研发经费增长的贡献为6.3%。全市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其他单位R&D经费占全社会R&D经费总量的比重分别为82.4%、7.0%、8.8%和1.8%。
4.企业是R&D经费投入的主力军。从研发经费投入主体看,2016年全市R&D经费中来自企业的244.2亿元,增长19.5%;来源于各级政府的44.0亿元,比上年增长20.8%;来自境外的研发经费大幅下降,仅有0.5亿元,下降43.6%;其他资金13.5亿元,是去年的1.6倍。来源于企业、政府、境外、其他单位的经费占R&D经费总量的比重分别为80.8%、14.6%、0.2%、和4.4%。
5.R&D经费投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2016年全市投入制造业的R&D经费为234.6亿元,占总量的77.6%;投入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31亿元,占总量的10.3%,投入教育业26.5亿元,占总量的8.8%。制造业中R&D经费支出最大的两个行业是汽车制造业投入80.8亿元,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投入23.9亿元,分别占制造业R&D经费总额的34.4%、10.2%。
(二)2017年我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情况
前期,我委协同市级有关部门开展了研发经费投入情况的调查摸底。从各部门反馈情况看,2017年我市研发经费投入约360亿元、同比增长19%,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能够达到1.85%左右(2017年我市GDP为19500亿元左右)、同比提高0.13个百分点。其中: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约285亿元、同比增长20%,高等院校研发经费投入约27亿元、同比增长1.9%,科研院所研发经费投入约27亿元、同比增长12.7%,其他单位(建筑业、服务业法人单位等)研发经费投入约21亿元、同比增长47.5%。
二、下一步的工作考虑
针对您提出的问题及建议,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以更加有力的政策举措,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确保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重点抓好6个方面的工作:
(一)培育引进科技企业,夯实研发投入持续增长的基础。综合运用科技创新券、研发准备金、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投入增量补助、重大新产品补助等普惠性财税政策,强化股权投资、转型孵化等专业服务,培育引进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全市科技型企业达到2万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000家、高成长性企业达到800家。每年遴选30家具有一定规模、增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瞪羚企业”,在政府采购、企业融资、创新平台建设、科研项目支持、高端人才引育、国际科技合作、发展空间拓展等方面给予支持,着力培育“独角兽企业”。支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建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强化研发机构建设、加大研发投入,有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比超过30%,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2%左右。
(二)培育引进研发机构,增强承接科技研发投入的能力。采取平台专项支持、融资对接服务等措施,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开展合作,引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100家。其中,通过高端平台、高层次人才和高新项目“三高合一”支持方式建设以人工智能为重点的新型高端研发机构30家。对接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立足产业基础和技术需求,重点建设重庆超算中心、人工智能实验室、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大科学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争取超声医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山区桥梁及隧道国家重点实验室、网联智能汽车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落地,力争国家实验室、大科学工程和装置在重庆布局。建设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450个,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20个。
(三)培育引进科技创新人才,提高研发投入的效率和效益。集成人才激励政策资源,推进科研人员、科技成果等管理改革,强化出入境、编制保障等服务,大力实施引进海内外英才、“三百”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等人才建设专项。积极推进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改革,深入开展职称评聘分离、职称与待遇脱钩、担任领导职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兼职或离岗创新创业改革试点。力争新增“两院”院士5名左右,引进大数据智能化领域领军人才100名、团队100个,培养国家级领军人才300名、创新创业示范团队300个。
(四)优化财政经费支出结构,激励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
深化科研项目和科技经费管理改革,优化政府资金的支持方向和结构及专项研发经费的支出模式。通过前引导和后补助及绩效奖励等方式,加大政府资金对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以市场类科技项目和企业牵头的科技项目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人工智能、民生保障、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等研发项目。
(五)深化科技金融改革新,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研发创新。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创业支持力度,建立有别于传统信贷的运营模式和考核体系,争取纳入投贷联动试点。完善知识价值信用评价体系和风险补偿机制,加快推进全市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扩面、放量。推出免抵押、免担保、基准利率的“人才贷”。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创投机构,通过种子、天使、风险三支政府创投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全市创投基金规模突破1000亿元。完善重庆OTC科技创新板运行机制,推动科技型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展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各类挂牌上市企业达到500家。
(六)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破除影响研发投入的制度障碍。研究制定综合创新政策和专项政策,整合出台聚焦关键、精准定位、有效管用的政策文件,形成全市“1+N”的创新政策体系。综合创新政策设计上,围绕科技企业、研发机构、创新人才、创新园区、创业投资、孵化平台、成果转化、军民融合、科技服务、开放创新等方面,研究制定《重庆市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清单》和若干配套政策文件。在支持发展科技企业方面,保留已有的研发准备金、研发投入增量奖励、重大新产品研发成本补助等有效管用政策,进一步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扶持、创新产品和服务采购、科技创新券等政策。在支持建设研发机构方面,充分用好高端平台、高层人才、高新项目“三高合一”政策,新增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奖励政策以及绩效激励政策。在支持发展创业投资方面,完善创业投资机构引进政策,加快推进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的扩面、放量,探索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试点,大力发展价值链融资、供应链融资和物流金融,积极探索投贷联动运行模式,支持银行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鼓励国有资本金、投资引导基金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对有潜力的科研项目进行产业化运作。专项政策安排上,研究设计一些功能性政策,选择发展最急需、发展短板最明显的问题制定专项政策,如集成电路人才专项政策、“独角兽”企业培育专项政策等,集中政策、资金等创新资源,实现重点突破。同时,完善科技创新调查统计和监测评估机制,将研发强度、发明专利密度、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等指标纳入科技创新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实施知识产权强市推进工程,强化知识产权授权、运营和保护。
此复函已经许洪斌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反馈在回执上,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2018年5月21日
联 系 人:沈 着
联系电话:67511393;18580277809
邮政编码:401147
地 址:渝北区新溉大道2号重庆生产力大厦1015室
(回执请寄市科委办公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