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协提案办理情况公开
[ 索引号 ] 11500000MB15895317/2019-00650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其他 [ 体裁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市科技局
[ 成文日期 ] 2019-10-23 [ 发布日期 ] 2019-10-23
[ 索引号 ] 11500000MB15895317/2019-00650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其他
[ 体裁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市科技局
[ 成文日期 ] 2019-10-23
[ 发布日期 ] 2019-10-23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市政协五届二次会议第0221号提案的复函

日期:2019-10-23
杨光委员:
  您提出的《更好落实我市科技创新战略行动计划的建议》(第0221号提案)收悉。经我局与市经济信息委、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税务局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落实科技创新战略行动计划的总体情况
  (一)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2018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预计达到397亿元、同比增长9%,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95%、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16年的0.39个百分点缩小到0.2个百分点。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9.08件,较2016年增长62.14%、比全国增幅高18.4个百分点。专利授权4568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6570件,分别较2016年增长6.9%、30.3%。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和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排名全国第8位。全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66.63,连续三年排名全国第8位,西部第1位;全市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效用值30.30,连续三年排名全国第8位,中西部第一。
  (二)优质创新资源加快集聚。2018年,新培育科技型企业4301家、总数达到11026家,较2016年增长238.2 %;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93家、较2016年增73.5%。引进建设中科院大学重庆学院、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重庆研究院、联合微电子中心、英特尔FPGA中国创新中心等高端研发机构24个,累计建设新型研发机构75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总数达到55个,比2016年增加6个。
  (三)创新平台引领作用不断加强。新增永川、荣昌2个国家高新区和涪陵、合川、长寿3个市级高新区,新增酉阳、铜梁2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市累计布局建设各类创新园区41个。2018年,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29家、占全市37.1%,高新区规模工业总产值达5147.34亿元、占全市总量超过四分之一,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四)科技赋能取得新成效。推动大数据智能化提升制造业转型升级,全市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产量分别增长50%以上,智能手机产量增长59.4%,智能产业销售增长19.2%。2018年,战略性新兴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1%和13.7%,较2016年平均增速均提高19.2%
  二、落实科技创新战略行动计划的重点举措
  (一)着力推进重点产业技术创新
  坚持聚焦新兴产业发展,以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应用示范为重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2018年,实施智能产业技术创新,制定集成电路技术创新实施方案,培育大数据智能化研发平台37家,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0家,以产学研协同创新方式,推进实施重大主题专项9个、重点研发项目310项,3D结构光人脸识别技术等有新突破,全市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产量分别增长50%以上,智能手机产量增长59.4%,智能产业销售增长19.2%。实施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创新工程,研发一类新药3个、三类医疗器械9个。推动大数据智能化提升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1%和13.7%。推进智能制造应用示范,智能化改造企业203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启动运行,飞象工业互联网、中移物联网等综合性平台建成投用。加大产业基础科学研究支持力度,实施基础研究项目836项、同比增长49%,“向量最优化问题的理论研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二)着力引育优质创新主体
  坚持以开放理念推进科技创新、以开放平台集聚创新资源。2018年,成功举办第十三届重庆高交会暨第九届军博会,签约项目483个。以智博会、军博会为平台,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合作专项行动,引进建设中科院大学重庆学院、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重庆研究院、联合微电子中心、英特尔FPGA中国创新中心等高端研发机构24个,累计建设新型研发机构75家。累计培育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基地78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达到52个,重医附属儿童医院获批我市首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持续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百千万”工程,科技型企业达到11026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04家。举办人工智能国际前沿论坛、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等国际性学术会议100余场,来渝交流合作“两院”院士258人次。实施各类人才建设专项和基础科学与前沿探索研究计划,累计培育国家级高层次创新人才608人,较2016年增长25.6%。累计遴选市级科技领军人才154人、创新创业示范团队262个,较2016年增长41.3%、144.9%。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6项,评定市科学技术奖152项。
  (三)着力优化创新园区布局
  2018年,新增永川、荣昌2个国家高新区和涪陵、合川、长寿3个市级高新区。新增酉阳、铜梁2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市累计布局建设各类创新园区41个。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29家、占全市37.1%,高新区规模工业总产值达5147.34亿元、占全市总量超过四分之一,增速达到5.8%、高出全市3个百分点,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四)着力推进科技改善民生福祉
  坚持不懈保障和改善民生,围绕人口健康、生态环保、智慧城市、现代农业等领域,着力推动科技惠民利民。2018年,构建智慧城市技术创新应用体系,在交通、医疗等领域搭建全市大数据管理与服务平台10个,建设高血压专病、血管外科学、检验医学等专科医联体5家。实施生态环保专项,聚焦水、大气等领域污染防治,研发新技术、新产品40余项。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部分农业产业化技术瓶颈得到解决,培育一级优质杂交稻品种2个。深入实施科技精准扶贫,组织选派国家“三区”科技人才和市级科技特派员1220名,实现贫困村服务“全覆盖”。
  (五)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坚持问题导向,探索建立鼓励创新的新机制、新制度,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全面清理阻碍创新的陈规旧章和繁文缛节,整合科技项目、科技平台、科技型企业等8个业务管理平台,建成科技服务“一网通办”系统,经验做法在《国务院大督查专刊》刊载。扩大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合作银行为500家科技型企业贷款13.03亿元,获资助企业在资产规模、业务收入、研发投入上有较大提升,成为我市十大重点改革之一,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科技日报等媒体相继刊载。深化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改革,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奖励、横向委托项目人员经费等20项收入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管理,将科技成果初始权益分配改革作为成果产权改革试点,加快落实科技成果“三权”下放、两个“不低于50%”激励政策,使科研人员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充分挂钩。
  (六)着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加强科技创新协同协作,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2018年,推进部市会商,争取科技部重大科技项目、科研平台等经费10亿元以上。推进部门科技协作,与生态环境局、卫生健康委、交通局等部门建立科技创新协同推进机制。加强区县创新协同,推动奉节县成为全国首批启动建设的创新驱动示范县。两江新区、永川区、猪八戒网络公司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加快建设,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全面启动,累计建成技术转移机构21个、科技企业孵化器68家、众创空间322家,建成西部科技金融路演中心、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技术创新专利导航平台、科技要素交易中心。举办“百问百答”科技创新政策宣讲活动,服务企业3815家,实现区县“全覆盖”。促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技术合同登记交易成果2952项、成交额26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和127%。种子、天使和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直接参股组建子基金累计78支、规模213亿元,投资项目1048个、投资金额132亿元。市级科普基地达到147家,举办全市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等大型群众性科普活动,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8.01%。创新氛围日益浓厚,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刊发报道220余条,重庆日报头版刊登31条、头版头条6条。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大力引育创新主体。大力培育科技企业,力争今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3000家,科技型企业数量达到15000家。完善科技型企业管理库,严把企业入库关,健全退库机制,对入库企业加强动态跟踪培育和运营绩效动态评估,实现科技型企业数量与质量同步提升。高水平建设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机器视觉等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积极创建工业大数据等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建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市级企业研发机构120家以上,力争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和研发机构实现“双倍增”,研发投入总量和研发投入强度实现“双突破”。加快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谋划大科学装置,创建2—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引导更多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在重庆布局。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合作专项行动,全面对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军工企业创新资源,引进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以“双一流”建设带动高等教育整体提升,支持在渝高校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发展、引领未来的能力。实施“重庆英才计划”,完善“一站式”人才服务政策,加快引育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才、产业技术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二)加快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持续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组织实施集成电路、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系统等一批科技重大主题专项和重点研发项目,开展智能制造技术应用示范,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科技示范,促进智能产业、智能制造和智慧城市加速发展。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研究出台专项实施方案,加快完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打造重庆制造“升级版”。采取择优资助、稳定支持、联合实施等方式,以及项目人才基地一体化模式,支持开展一批原创性研究项目和颠覆性创新项目,加强重点产业基础前沿研究,培育前沿领域研发优势。
  (三)营造优良创新生态。加快推进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建设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通。完善科技金融服务,壮大创投规模,推进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扩面放量。抢抓“科创板+注册制”机遇,加快推动科技企业上市。策划开展品牌性创新创业活动,高质量举办各类创新创业赛事和国际性学术会议。加快推进创新文化建设,大力举办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等大型群众性科普宣传活动,弘扬企业家、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精神。强化资源共享、专利导航、科技金融、成果转化等科技综合服务,创新科技服务机制与模式,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让政策阳光温暖创新大地、贴心服务走进创新一线。
  (四)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一是系统设计创新政策。在保留有效管用的现有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扶持、创新产品和服务采购、科技创新券等财税政策,加大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企业、新型高端研发机构等主体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战略新兴产业支持力度。新增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奖励政策以及绩效激励政策,优化院士专项资助方式,建立创新园区绩效评价机制和绩效激励政策等。二是强化政策落地。围绕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人才等创新主体需求,强化部门之间、区县之间统筹协调,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各项创新政策落到实处,同时加强部门沟通协同,消除部门间政策相互矛盾、补贴重复支持等堵点痛点。完善正向激励、容错纠错、澄清保护、监督问责机制,充分调动科研单位领导干部和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形成“创新政策包”,实现创新政策条目化、清单化、流程化,提高政策知晓度,扩大政策执行面。三是跟踪评估创新政策。建立政策后评估机制,开展创新政策的跟踪评估。采取第三方机构评估方式,对单一政策实施情况进行效果评估,该废止的废止、该调整的调整。
  此复函已经许洪斌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反馈在回执上,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
   2019年5月16日

  
   联 系 人:沈着
   联系电话:67511393;18580277809
   邮政编码:401147
   地    址:渝北区新溉大道2号重庆生产力大厦1015室
   (回执请寄市科技局办公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