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协提案办理情况公开
[ 索引号 ] 11500000MB15895317/2020-00737 [ 发文字号 ] 渝科局函〔2020〕239号
[ 主题分类 ] 科技 [ 体裁分类 ] 政协提案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科技局
[ 成文日期 ] 2020-05-23 [ 发布日期 ] 2020-09-16
[ 索引号 ] 11500000MB15895317/2020-00737
[ 发文字号 ] 渝科局函〔2020〕239号
[ 主题分类 ] 科技
[ 体裁分类 ] 政协提案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科技局
[ 成文日期 ] 2020-05-23
[ 发布日期 ] 2020-09-16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第0341号提案的复函

日期:2020-09-16

邵毅敏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工业领域大数据智能化重大技术攻关和积极推动应用的建议》(第0341号提案)收悉。提案详细分析了工业领域大数据智能化技术研发与应用现状,对研发体制和机制尚不完善、企业主体担当责任不够、政务服务环境尚需优化等关键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完善政策法规和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布局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示范,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创新研究及产业化机制等中肯建议,对推动工业领域大数据智能化技术发展,构建智能产业集群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经与市财政局、市大数据发展局等共同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聚焦高水平技术供给,着力集聚创新资源

一是培育引进研发机构。吸引中科院计算机所西部研究院、同济大学重庆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在渝落地,引进建设联合微电子中心、高通中国智能物联网联合创新中心等高端创新平台。二是培育引进科技型企业。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百千万”工程,大力培育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的科技型企业,目前我市已有智能制造领域科技型企业5462家、占全市科技型企业总数53.5%,全市智能制造领域高新技术企业1045家、占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比42.3%。三是培育引进高校创新资源。启动建设中科院大学重庆学院,引进北京大学与重庆理工大学合作共建两江人工智能学院、电子科技大学与重庆邮电大学合作共建电子学院和软件学院,与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支持重庆大学成立大数据与软件学院,充分发挥高校在智能制造领域基础前沿研究和高端人才培养优势。四是培育引进高端人才。举办人工智能国际前沿论坛等国际性学术会议30余场,实施“三百”科技领军人才等人才建设专项和基础科学与前沿探索研究计划,累计培育国家级高层次创新人才608人,其中智能制造领域创新人才260余人。

(二)聚焦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创新产业

一是着力攻克智能制造关键核心技术。聚焦智能机器人、智能感知等产业领域,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0个,2019年启动实施产业类重点研发项目中智能制造领域项目占比70%,投入财政资金1.5亿元。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核心领域,组织实施重大主题专项9个,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涌现了一批高水平创新成果。二是着力开展智能制造技术应用示范。实施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及示范应用专项工程,启动实施一批机器“换人”、自动化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等应用示范项目,累计推动203家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建设智能工厂14个、数字化车间62个。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引进培育平台企业,猪八戒、英特尔FPGA、飞象工业互联网、忽米网、中移物联网等赋能平台达到226家,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三是着力发展智能制造创新平台。培育了智能传动与控制技术、大数据与智能计算、生物感知与智能信息处理等80余个市级技术创新平台。加速打造智能制造创新园区,南岸国家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高新区人脸识别与图像处理产业园、渝北区仙桃数据谷等一批智能化特色园区加快发展。加快建设智能制造“双创”示范基地,重庆感知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重庆赛伯乐科技有限公司、清研理工创业谷等40余家人工智能领域的孵化器、众创空间进入国家队。

(三)聚焦释放创新活力,着力优化创新生态

一是营造良好政策环境。相继出台《重庆市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重庆市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从平台支持、研发支持、投资支持、人才支持等方面精准施策。推动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城市社区“三区联动”,启动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6个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二是持续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坚持把科技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支持,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确保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只增不减。“十三五”期间的2016-2019年,全市财政累计投入258.86亿元,年均增幅15.4%,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幅,强化科技金融支撑,推进构建多层次、全覆盖、高效率的投融资体系,扩大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有效支撑工业领域大数据智能化技术的研发攻关。三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研项目绩效管理制度,加快落实科技成果“三权”下放、两个“不低于50%”激励政策,在西南大学、市中药研究院等10家高校院所开展科技成果初始权益分配改革试点。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市将重点围绕工业领域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发展需求,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加大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示范力度,聚集创新资源;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创新研究及产业化机制,为全市工业领域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一)加强财政支持力度,集中攻坚“卡脖子”技术。制定并实施集成电路、智能装备、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等重点产业技术创新方案,通过定向组织、对接国家、悬赏奖励、推荐支持、并行资助等新的项目组织实施方式,加快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体制,切实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力争大数据智能、自主智能系统、跨媒体智能、群体智能等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获得重大突破,关键器件、高端设备和基础软件等方面取得一批重要标志性成果,智能超算、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终端、智能感知等领域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智能感知、人机交互、智能终端、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开发一批竞争实力强的产品,实现以智能化引领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着力引领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二)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完善工业网标识解析节点体系,提速建设全国工业互联网标示解析体系孵化中心、应用示范中心和交流合作中心,支持企业部署建设灵活、高效、稳定的企业工业网络,推进智能制造。制定智能制造技术应用示范实施方案,聚焦汽车、电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分层分类分级开展技术创新模式试点,启动实施一批机器“换人”、自动化生产线、增材制造、绿色制造、无人车间、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等应用示范项目,打造一批样板工程、示范工程,开展技术创新拉练、演练,以重点突破带动智能制造水平的整体跃升,推动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

(三)完善技术支撑体系,培育大数据智能化赋能平台。全力建设重庆“智脑”,建成中新互联互通超算中心,加快推进浪潮、华为等超算中心建设,构建全市大数据智能化产业顺利基础。围绕集成电路、物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着力培育英特尔、华为、阿里巴巴等赋能企业。分类指导、分层推进,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激励规上工业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激励中小企业开展研发创新活动,培育引进以高技术性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为重点的科技型企业。加快布局建设高水平创新基地和开放创新平台。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及机器人、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人脸识别与图像处理、大数据及传感器等智能产业园区。

(四)大力集聚创新资源。抓住重庆作为智博会永久会址的契机,持续办好每年一届的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以信息流汇聚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邀请国际知名大学校长、专家纵论智能制造技术,加快实施重庆市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合作专项行动,加强与德国、俄罗斯、乌克兰、新加坡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创新合作,全面对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各大军工集团等高端创新资源,加快推进与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以开放姿态和全球视野集聚创新资源,借势借智借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此复函已经许洪斌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反馈在回执上,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

                                   2020年5月23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