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 11500000MB15895317/2021-00258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科技、教育 | [ 体裁分类 ] | 政协提案办理 |
[ 发布机构 ] | 市科技局 | ||
[ 成文日期 ] | 2021-07-16 | [ 发布日期 ] | 2021-07-16 |
[ 索引号 ] | 11500000MB15895317/2021-00258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科技、教育 |
[ 体裁分类 ] | 政协提案办理 |
[ 发布机构 ] | 市科技局 |
[ 成文日期 ] | 2021-07-16 |
[ 发布日期 ] | 2021-07-16 |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第1013号提案的复函
市侨联: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引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发展的建议》(第1013号提案)收悉。经与市人力社保局、两江新区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市大数据发展局、市招商投资局、重庆高新区管委会、重庆经开区管委会共同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工作措施及成效
市科技局以建设重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为重点抓手,高质量推进我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部署实施了包括技术创新、基础支撑、赋能提升、融合应用等4大专项行动以及政策优化工程的“4+1”试验区重点任务。为抓好落实,具体构建了4大任务体系、谋划了“6个1”工作举措,即聚焦“四个面向”构筑技术攻关体系、围绕产业重点构筑平台支撑体系、探索后疫情时代的人才引育体系、建立目标导向下的开放协同体系,开展10大应用场景示范、建设10大新基建项目、突破100项新技术、研制100个新产品、开展10大政策探索、实施10大应用工程。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取得积极成效。
(一)狠抓创新能力提升,保障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一是引育结合,夯实创新基础。2020年,我市引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等国内知名高校、院所23家,在渝建立北京大学大数据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重庆研究院等人工智能领域研发平台。落地华为、中国电子、中软国际、IBM、新浪视觉、润泽科技、平安智慧城市、Micro Focus(微福思)等人工智能领域全球知名企业14家,投资总额超160亿元。着力提升本地创新能力,获批重庆国家应用数学中心,2020年全市新增进入ESI排名前1%的学科13个,累计达43个,高校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102个,全市大数据智能化类学位点数量达到27个。
二是重点突破,掌控核心技术。声光电公司研制的量子光电器件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为量子保密通信工程配套单光子探测器5600余只。中科云从开发的新一代商用级跨境追踪ReID技术有多项精度指标排名业内第一。联合微电子中心突破了180nm硅光工艺PDK关键技术,产品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威科赛乐自主开发的3D感测VCSEL芯片在万州下线,打破欧美企业技术垄断。
三是多措并举,加强经费保障。2020年,实施人工智能面上、重点、杰青等市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0余项,支持经费约2400万。实施第一批市级人工智能重点研发项目30项,立项经费3875万元。设立川渝地区人工智能专项,首批项目立项经费2000万元。聚焦网络芯片、智能运维、智能管控等领域,成功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8项、获拨经费1.12亿元。
(二)狠抓智能技术融合,支撑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新基建项目加速推进。2020年,我市出台《重庆市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构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体系。5G建设站稳全国第一梯队,全市全年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4.9万个。工业互联网顶级节点已服务西部六省市,接入二级节点16个,接入企业803家,解析总量达7280万次,同比增长居全国5个顶级节点第一,国内率先启动中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和“星火·链网”超级节点融合发展。忽米网成功入选中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双跨”平台,累计推动7.1万户企业“上云”。
二是智能产业提速发展。2020年,我市印发《重庆市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实施软件和信息产业链提升工程。2020年全市实现软件业务收入约2008亿元,同比增长17.1%,其中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收入约365亿元,同比增长23.3%。2020年全市数字经济增加值为6387.30亿元,占全市GDP的25.5%,增速达到18.3%。打造重庆区块链数字经济产业园和区块链应用创新产业联盟,区块链基地综合竞争力排名全国第5。合川网络安全产业城获评工信部“网络安全创新应用先进示范”称号,成功跻身全国6家首批示范园区之一。重庆市物联网基地连续两年被工信部评为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三是创新主体迅速壮大。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百千万”工程,2020年,新培育入库科技型企业9453家,累计培育入库26371家,比2019年增长55.9%,全市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4222家,较2019年增长34.4%,其中,电子信息、先进制造、航空航天等人工智能相关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共2353家,较2019年增长30.8%。新认定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阿里云创新中心(重庆)、中国智谷力合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人工智能领域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2家,重科智谷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三)狠抓应用场景示范,优化人工智能发展环境
一是应用场景示范效应显著。2020年,专题发布城市大脑、智慧安防、智慧政法、智慧公园、智慧生态环保、智慧文旅、智慧医疗、智慧物流、智能工厂、自动驾驶“十大应用场景”。印发《重庆市智慧医疗工作方案(2020—2022年)》,初步建成全市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湖和平台基础,数据汇聚条数达140亿条,数据量级和标准化程度位居全国前列。寸滩保税港区强化自动化立体库、自主式AGV小车、自动驾驶叉车等设备的智能化应用,成功建立智慧港口共享物流中心。永川区正式启动全国首个可载人收费的自动驾驶公交车示范运营项目,成为全国首座启动自动驾驶收费示范运营的城市。
二是社会实验探索有序推进。2020年,围绕自动驾驶、人脸识别等在山地城市特色场景中的应用,组织长安汽车、中科云从、重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单位专家,成立重庆试验区人工智能社会实验专家团队,编制社会实验方案初稿报科技部,依托自动驾驶、人脸识别的特定场景持续观测,掌握了大量原始实验数据和资料。中国汽研成功承办2020年“i-VISTA自动驾驶汽车挑战赛”,模拟了典型城市交通场景L4-L5自动驾驶,有效推动我市两江新区制定自动驾驶相关政策、标准。
二、下一步工作考虑
下一步,我们结合贵单位提出的加强关键领域技术攻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人工智能应用赋能、落实完善招才引智政策等建议,拟从加强技术攻关、加大招引力度、实施重点项目、实施政策试验等方面着手开展有关工作。
一是加强技术攻关。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研究计算机视听觉、自然语言理解、新型人机交互、高级机器学习、类脑智能计算、量子智能计算等基础理论。强化大数据实时分析、海量数据挖掘、建模融合、机器学习、多粒度认知计算等关键技术攻关。突破人工智能芯片设计技术瓶颈,加强人脸识别、语音识别、3D快速建模、跨媒体感知计算等人工智能专用芯片设计制造。
二是加大招引力度。培育引进独角兽、隐形冠军、专精特新的人工智能企业集群。探索“区内注册、海外孵化、全球运营”的柔性引才机制。出台专项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国内外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就业、创业。鼓励高校增加人工智能领域学科教育规模,补齐人才缺口。推动生产生活要素融合,营造“近悦远来”的良好人才生态,构建“智能”和“技能”结合的人才支撑体系。
三是实施重点项目。深化落实“六个1”的重点工作举措,从应用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产品开发与产业化、实用技术推广应用示范等方面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策划实施一批重大专项。培育建设省部共建智能感知与认知计算、脑智能原理与仿脑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张江国家实验室重庆基地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城市大脑”、华为人工智能算力中心、视听交互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低轨卫星空天互联网等新基建。推动智能工厂、智慧政务、智慧医疗等场景应用示范。
四是实施政策试验。实施科技型企业成长工程,探索“一事一议、一企一策”。推进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率先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等改革试点,扩大知识价值信用贷款、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规模。完善人工智能创新产品与服务远期约定购买及风险补偿政策。探索制定人工智能伦理、隐私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加强面向人工智能企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深入开展人脸识别、自动驾驶等领域的社会实验。
此复函已经局领导许洪斌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贵单位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
2021年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