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协提案办理情况公开
[ 索引号 ] 11500000MB15895317/2021-00283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科技、教育 [ 体裁分类 ] 政协提案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科技局
[ 成文日期 ] 2021-07-16 [ 发布日期 ] 2021-07-16
[ 索引号 ] 11500000MB15895317/2021-00283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科技、教育
[ 体裁分类 ] 政协提案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科技局
[ 成文日期 ] 2021-07-16
[ 发布日期 ] 2021-07-16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第0166号提案的复函

日期:2021-07-16

九三学社市委会:

贵委提出的《关于健全重庆高校基础研究资助体系的建议》(第0166号提案)收悉。经我局会同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重构基础科学研究资助体系”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不断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基础研究环境不断优化。近两年,共实施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90项、市财政投入经费1.78亿元(年均8900万),年均经费相比2018年的5500万元增长62%。

一是项目支持体系不断完善。目前,我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体系在全国来说是最全面的省市之一。2019年,我市改变了以往基础研究项目只有面上项目、重点项目2个类别的相对单一的资助体系,设立了市自然科学基金,设置面上项目、博士后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等5个类别项目,并积极探索“非共识项目”生成机制,支持科研人员挑战传统科学范式,开展重大原创性、颠覆性创新。

二是完善申报评审立项机制。对所有符合条件的科研人员放开申报,没有对申报单位进行申报数量限制,按照“择优立项资助、突出重点领域、兼顾学科发展、加强基础学科、均衡区域布局”的原则进行评审推荐立项,根据每类项目的定位,分类制定评审标准和要求,评审专家采取异地专家为主、“双盲”通讯评审和答辩评审的方式,做到公平公正。

三是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此外在市财政经费有限的情况下,积极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采取联合实施、联合资助等方式,鼓励引导科研单位共同支持基础研究。2020年共受理市自然科学基金申报项目4354项,同比增长43.2%;共资助项目1293项、同比增长19%,市财政支持经费8300万元,带动相关科研单位投入8880万元。同时,我市主动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2019年11月,我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建立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我市每年出资300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每年匹配1000万元,双方5年合计出资2亿元,旨在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导向作用和品牌效应,吸引和集聚全国的优势科研力量开展基础研究,解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

四是认可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2019年,我们率先在国内开展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经费“包干制”、结题备案制等改革。2020年,我们开展了市杰青项目经费“包干制”改革,今年我们对所有面上项目、博士后项目、杰青项目均实施经费“包干制”,赋予科研人员和单位充分自主权,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今年,共受理申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12项,申报总数较上一年度增加564项,增长率12.8%。市自然基金项目的申报积极性、认可度和影响力不断增长。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增加基础研究投入,市财政对基础研究项目资金年均增长10%以上,做到高校新增财政性教育经费、一流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用于科技创新的比例“两个不低于30%”。通过税收、金融等方式,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基础研究。探索与相关龙头企业、高校、行业、区域联合实施基础研究项目。做大国家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围绕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加强对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支持力度。

二、关于“完善基础科学研究人才支持体系”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尤其是基础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支持相关政策措施,吸引和集聚了一大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一是完善人才支持政策体系。出台《重庆市引进高层次人才若干优惠政策规定》《重庆市百名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实施办法》《重庆市引进海内外英才“鸿雁计划”实施办法》《重庆英才计划实施办法(试行)》《重庆英才服务管理办法(试行)》《重庆市人才安居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快博士后事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重庆市科技人才分类评价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搭建了较为完善的人才支持政策体系。

二是加强优秀青年人才培育。实施市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每年资助青年人才30名左右,资助经费为50万元/项。目前,我市共有9批145人获得资助,市财政累计投入8100万元,有力助推更多青年人才成长为国家杰青等国家级人才。实施博士后科研定额资助、科研项目快速响应机制等支持青年人才发展。

三是深入推进人才分类评价。印发《重庆市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实施方案》,把人才细分为10个重点领域38个类别,其中明确了基础研究等领域人才重点评价要求。实施基础研究长周期评价和“小同行”评价,强化以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完善容错纠错机制,营造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让科研人员甘坐冷板凳、勇做栽树人。

四是开展高水平引才活动。积极举办“百万英才兴重庆”系列引才活动,高质量举办“2020重庆英才大会”,支持用人单位大力引进海内外英才。开展“创新渝论”等主题沙龙活动,以及博士后走进区县等活动,沙龙提升人才服务水平,为人才提供看病就医、子女入学、出入境签证等17类优质服务,得到人才广泛好评。

五是搭建人才创新载体。推进超瞬态实验装置、长江模拟器、中国自然人群资源库重庆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建成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基地813家。去年,我市获批2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支撑人才发展的一批高端创新平台应运而生。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基础研究等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一是布局建设一批突破型、引领型的创新平台。争取布局国家实验室,创建若干个国家实验室基地。加快建设超瞬态、长江模拟器、种质创制等大科学装置。做好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新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更多科技“国家队”。组建“重庆实验室”,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同时,加快推进市级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二是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支持青年人才发展。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以定制化、个性化的政策,面向海内外精准引进顶尖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团队。支持青年人才牵头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在国家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指南遴选中,扩大对青年人才的支持比例,支持青年人才申报国家和市级各类人才计划、科技创新平台等。三是进一步推动产学研融通创新。推动与教育部、科技部、中科院等深度合作,聚集“人、财、物”推动更多市级学科、平台、团队等建设,进一步推动高校与区县携手,把科技创新与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通过“学科+企业”的方式,深化产学研合作,完善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与产业化链条。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创新重大科研任务选题和组织模式,注重从生产实践中凝练解决基础科学问题,推动产生更多重大创新成果。

三、关于“集中资助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建议

2019年我市加入国家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围绕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电子信息、现代交通、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我市特色与优势领域开展联合资助,去年我市首次申报并获得联合基金项目资助12项、每个项目约260万,共获直接经费3117万元,对提升我市原始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撑。涉及6家本市单位,10家市内外合作单位,对提升我市原始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发挥了积极的支撑作用。从2022年开始,我市每年出资额度由3000万元增加至6000万元。双方每年合计出资额度由4000万元增加至8000万元,借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平台优势,帮助解决我市发展中的紧迫重大需求,培育我市优秀科研人才,提升我市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

下一步,我们将突出重点、聚焦关键,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重点围绕数学、空间、物质、生命等领域,部署前沿及交叉科学基础研究,争取产生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同时,瞄准国家战略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重点围绕信息、材料、能源、人口健康、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等领域,开展需求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创新重大科研任务选题和组织模式,注重从生产实践中凝练解决基础科学问题,开展原创性、颠覆性和交叉融合研究,推动颠覆性技术变革,加强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产业发展融通创新,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为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社会民生改善提供源头供给。

此答复函已经我局许洪斌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

2021年5月19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