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协提案办理情况公开
[ 索引号 ] 11500000MB15895317/2022-00079 [ 发文字号 ] 渝科局函〔2022〕296号
[ 主题分类 ] 科技、教育 [ 体裁分类 ] 政协提案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科技局
[ 成文日期 ] 2022-07-12 [ 发布日期 ] 2022-07-12
[ 索引号 ] 11500000MB15895317/2022-00079
[ 发文字号 ] 渝科局函〔2022〕296号
[ 主题分类 ] 科技、教育
[ 体裁分类 ] 政协提案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科技局
[ 成文日期 ] 2022-07-12
[ 发布日期 ] 2022-07-12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 关于市政协五届五次会议第0223号提案的复函

日期:2022-07-12

洪敏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议》(第0223号)收悉。经我局与市人力社保局、市经济信息委、市科协协商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智库体系建设

争取中国科协与市政府、重庆大学、四川大学共建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在中国科协和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先后举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暨西部科学城高峰论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创新”等高水平论坛活动,在《经济研究》等权威期刊和《重庆日报》等主流媒体发表文章60余篇,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重庆市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争取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与市科协共建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重庆分院,重点组织开展创新人才、创新评估、创新环境、区域创新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知识产权发展等方面研究。市科协争取中国电子学会支持,由重庆市科协、中国电子学会、重庆邮电大学、南岸区人民政府共建数字经济国际合作与创新发展中心。市科协与重庆科技学院共建重庆市创新文化研究中心,开展科普与创新文化相关研究。市科协与市人力社保局、沙坪坝区政府、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共建重庆高技能人才发展研究中心。另外,市政府与中国工程院共建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重庆研究院。

二、关于加快高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聚焦建设全国重要人才高地,构建“近悦远来”人才生态,以平台聚才、政策引才、服务留才、事业用才,集聚一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塑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依靠。一是吸引和培育人才。加快落实“塔尖”“塔基”人才政策,深入实施重庆英才计划,发挥科技人才计划作用,大力培养优秀科学家、创新领军人才、创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示范团队。加快实施院士带培计划和博士后倍增计划,着力实施博士“直通车”科研项目,以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为重点深化基础研究人才专项试点,有针对性地遴选单位推进“一事一议”人才政策试点,培养一批未来能够领军挂帅、堪当重任的青年后备军。完善科教协同机制,把卓越工程师培养作为工作重点,推动实行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机制。深入实施“科技人员兴园兴企兴乡村”行动,发挥科技人员纽带作用,传递需求、导入资源,靶向服务园区发展、企业创新和乡村振兴。二是服务引进人才。深入开展“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助科技工作者作贡献”行动,发挥好“金凤凰”人才政策的示范引领作用,制定各具特色的人才政策,精准引进科技帅才和“关键先生”。实施引进高端外国专家倍增行动计划,研究制定高精尖缺外国人才认定标准,完善外国人才工作管理体系,建立海外引智工作站,优化外国专家平台建设和服务体系,办好国际人才交流活动,为更多顶尖科技人才和外国专家来渝开展科研工作创造良好条件。三是优化人才政策。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根据需要和实际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管理制度,持续开展减负专项行动,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持续开展“四唯”清理行动,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

三、关于破解重大关键技术难题

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和新兴产业,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强化研发创新,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补链成群,逐步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体制。一是建立战略研判机制。加强科技领域战略研判和前瞻部署,增强科技创新的预见性、系统性。重点聚焦产业发展、社会民生和生态环保三大主攻领域,兼顾传统产业升级和未来产业培育,编制《重庆市技术图谱》和《科技进步路线图》。重点梳理总结出168项优势技术和203项有望突破技术,并对未来五年重庆市37个产业(行业)的科技创新的重点主攻方向、任务进度安排、组织实施方式、重大创新产品和产业发展目标等进行了系统安排。二是构建协同攻关机制。部市协作共同出资。2019年重庆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合作,组建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与军委科技委合作,协同支持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开展跨区域协同攻关,2020年以来实施成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累计投入3000万元,组织实施川渝联合实施重点研发项目,提升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跨部门联合攻关,市科技局会同市卫生健康委、市生态环境局等市级部门开展联合攻关,快速高效解决“卡脖子”和突发技术问题。三是完善项目组织机制。围绕重点行业产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周期,建立科研项目分类实施机制。短期任务采取竞争立项、定向委托(择优)、“揭榜挂帅”等攻关模式,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中期任务纳入“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重点任务;远期任务通过对市级及以上创新平台给予持续稳定支持,提升技术供给能力。同时,加快推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的相互融通,组织跨学科领域合作和产学研用联合攻关。

四、关于建立和完善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机制

着眼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在集聚更多的科技“主力军”、创新“先锋队”上做文章,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培育协同高效、能打硬仗的科技“尖兵”,筑牢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夯实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支撑。一是大力发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高端科研机构。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引进科技创新资源行动计划,着力培育一批人才集聚度高、研发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高端研发机构。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等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和基础学科研究平台获批建设,超瞬态实验装置、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长江模拟器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启动建设,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4222家,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来渝建立创新机构101家。二是完善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布局。全市高校已建成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8个、市级协同创新中心48个,涉及新能源、通信工程、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农业、大健康、大数据、人工智能等20余个重庆重点产业领域。在48个市级以上协同创新中心中,科学前沿类4个,行业产业类27个,区域发展类9个,文化传承类8个,分布在20所本科高校。三是推进与企业共建共享创新平台。推动高校与企业院所共建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创新平台。目前,我市已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4个;国家级工程研发平台1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0个。

五、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

按照中央要求,紧紧围绕解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难的问题,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市场化服务,开展科技成果管理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是修订成果转化地方性法规。修订《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完善了职务科技成果权益分配、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科研单位及负责人容错免责等规定。二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出台了《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方案》。成果使用、处置不再审批、备案和不进行资产评估、可协议定价。开展科技成果初始权益分配改革和赋予科研人员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三是升级打造成果孵化平台。加速布局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平台,逐步建立较为完备的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体系。推进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两江新区被国务院通报表彰,猪八戒网成为全国线上线下创新创业孵化领域最具影响力平台之一。示范建设6个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激发10余所大学和区域竞相发展,累计孵化毕业企业746家、高新技术企业55家。建设市级以上孵化平台406家(国家级77家),集聚初创企业和团队20964家。

此复函已经市科技局党委副书记雷虹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 

2022年5月16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