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 11500000MB15895317/2023-00159 | [ 发文字号 ] | 渝科局函〔2023〕349号 |
[ 主题分类 ] | 科技、教育 | [ 体裁分类 ] | 政协提案办理 |
[ 发布机构 ] | 市科技局 | ||
[ 成文日期 ] | 2023-07-27 | [ 发布日期 ] | 2023-07-27 |
[ 索引号 ] | 11500000MB15895317/2023-00159 |
[ 发文字号 ] | 渝科局函〔2023〕349号 |
[ 主题分类 ] | 科技、教育 |
[ 体裁分类 ] | 政协提案办理 |
[ 发布机构 ] | 市科技局 |
[ 成文日期 ] | 2023-07-27 |
[ 发布日期 ] | 2023-07-27 |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 关于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第0035号提案的复函
市政协民建界别:
你们提出的《关于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助推成渝地区科创中心建设的建议》(第0035号提案)收悉。经与市教委、市经济信息委、市财政局、市金融监管局、重庆市税务局、重庆证监局、重庆银保监局等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情况
近年来,我市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在我市落实落地为主线,聚焦成果孵化熟化、金融投资、风险防控机制等环节,推动我市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加快建设高质量孵化载体。会同相关部门和区县,重点打造大型孵化载体、环大学创新生态圈等高质量孵化载体,构建多层次孵化体系,推动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一是统筹建设布局。出台《重庆市高质量孵化载体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渝府办发〔2021〕142号),推动建设规模化、专业化、高质量孵化载体。二是完善管理制度。制定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办法、众创空间认定和管理办法,明确各类孵化载体认定标准,建立孵化载体绩效评估机制,制定孵化载体奖励政策,开展市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绩效评估,引导孵化载体提档升级、提质增效。三是健全孵化载体体系。构建形成全链条、多层次孵化载体体系,截至2022年,累计建成市级以上孵化器99家,其中国家级26家;市级以上众创空间312家,其中国家备案68家;国家大学科技园3家;加快建设科学谷、菁云湖、照母山、明月湖等5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创新创业孵化社区。示范建设环大学创新生态圈6个,形成“6+N”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格局,累计集聚在孵企业团队7348个,孵化科技型企业2977家、高新技术企业333家,带动1.6万余名大学生创业就业。
(二)拓展投融资渠道支撑科技成果转化。出台《关于发展股权投资促进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渝金〔2020〕402号)《关于激励私募投资基金支持科技创新的通知》(渝金〔2021〕213号)等文件,支持完善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通过布局种子、天使、产业、风险投资政府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投资科技创新,形成覆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资金链。其中,种子基金承担孵化、培育创新创业团队和初创科技型企业的任务,助推企业迈出从0到1关键一步,已累计支持各类创业团队和初创期科技企业787家、金额2.82亿元。科创参股子基金专注于我市扶持和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已累计投资项目1236个、金额441.96亿元,带动社会资本跟投707.03亿元。开展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探索出轻资化、信用化、便利化的科技型企业债权融资新模式,累计为全市10686家(次)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超过311亿元,有效缓解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引导和支持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投早、投中小、投科技,截至2022年12月底,重庆登记的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181家,管理基金数量629只,基金管理规模1700余亿元。私募基金投资企业在投高新技术和初创科技企业本金200余亿元。上线“产科金”平台,共开展产科金平台活动2次。推动知识产权侵权责任险、知识产权交易保险等新型险种服务常态化。创设OTC专精特新板,上线“科创资本通”平台,多次推动解决科技创新企业上市障碍,促进紫建电子、山外山等企业成功上市。
(三)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风险防控机制。出台《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实施意见(试行)》(渝科局发〔2023〕42号),根据科技成果不同特点和评价目的,有针对性地评价科技成果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其中,经济价值重点评价推广前景、预期效益、潜在风险等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影响。同时,市政府有关部门积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容错免责机制,给予科技成果转化人员试错容错空间。2020年修订出台《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规定了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以及国有独资企业(公司)、国有资本控股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已经履行勤勉尽责义务,未谋取非法利益的,不因科技成果转化后续价值变化而产生决策责任。印发《关于全面提升我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意见》(渝府办发〔2021〕134号),支持高校营造自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建立健全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转化容错纠错机制。出台《关于印发重庆市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细则的通知》(渝科局发〔2021〕43号),明确提出“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容错免责机制”的工作措施,规定了“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因不可抗力、政策重大变化等因素导致科技成果转化失败的,有关人员不承担责任”。
(四)加快构建“点、线、网、面”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开展科技成果赋权转化224项,转化金额2.8亿元,吸引社会投资6.9亿元。其中,重庆大学以“权益让渡”方式,推动“光纤多维智能感知技术”以专利作价5600万元实施转化。建设重庆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立技术合同登记站31个,打造重庆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等专业化机构,加速推动技术熟化与成果转化。培养技术转移专业人才1200余名。成功举办重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峰会,共发布200余项先进科技成果,10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现场签约。深入实施科技成果进区县行动,组织重庆大学等一批优质成果向万达开云、四川屏山等地区转移转化。2022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630.5亿元,连续两年实现翻番。
二、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吸纳你们的有关建议,联合成渝两地有关部门,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一是协同建设高质量孵化载体。在全市重点打造产业特色突出、孵化功能完备、配套服务健全、集聚效应显著的大型孵化载体。建设特色孵化载体,聚焦产业垂直细分领域,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大型科研院所打造专业化孵化器,引进知名孵化机构,打造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科技企业孵化器。
二是协同促进技术中试熟化。鼓励发展“成果+孵化”模式,促进科技成果孵化熟化融合发展,推动孵化机构、科技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发挥链接技术供给端和市场需求端的作用,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三是协同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建好“科创资本通”平台,加速聚集基金机构入场,扩大股权融资规模。积极争取“专精特新板”试点资格,大力推进试点资格尽早落地。以升级打造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平台为契机,整合种子、天使、风险投资基金,通过组建子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科创,做大我市早期科创培育基金总规模。
四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风险防控机制。贯彻落实《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实施意见(试行)》等文件,提高成果评价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探索建立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区别于现行国有资产的管理制度,开展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改革试点,推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管理从“行政控制资产”向“市场配置资源”的转变。
此复函已经明炬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你们有什么意见,请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
2023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