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协提案办理情况公开
[ 索引号 ] 11500000MB15895317/2023-00178 [ 发文字号 ] 渝科局函〔2023〕372号
[ 主题分类 ] 科技、教育 [ 体裁分类 ] 政协提案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科技局
[ 成文日期 ] 2023-07-27 [ 发布日期 ] 2023-07-27
[ 索引号 ] 11500000MB15895317/2023-00178
[ 发文字号 ] 渝科局函〔2023〕372号
[ 主题分类 ] 科技、教育
[ 体裁分类 ] 政协提案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科技局
[ 成文日期 ] 2023-07-27
[ 发布日期 ] 2023-07-27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 关于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第0012号提案的复函

日期:2023-07-27

市社科联:

你们提出的《关于推进我市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建议》(第0012号)收悉。经与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委、市政府口岸物流办等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立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的决策部署,我市印发《关于提升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实施意见》《重庆市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通过精心打造产业链条、精细夯实产业基础、精准做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制定《产业链关键重要技术需求》《基础再造目录》,在工业软件、汽车软件、硅基光电子、MEMS传感器、微晶纳米盖板玻璃、尼龙66、重大技术装备等方面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阶段性进展。

着力提升我市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和影响力。一是创新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西部陆海新通道平台,推动上线国家标准版,成为首个被国家推广的区域“单一窗口”平台。二是推广“一单制”提单,简化物流程序,提升物流效率,促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发挥经济效用。三是上线全国首个跨境金融区块链西部陆海新通道融资结算应用场景。

(二)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升产业链源头创新能力。

一是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印发《重庆市基础研究行动计划(2021-2030年)》《支持科技创新若干财政金融政策》等系列文件,注重前瞻性、引领性、交叉性基础研究布局,加强基础研究投入,积极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市级自然科学基金、行业部门联合基金、重点企业联合基金、重点区域联合基金等多层次资助体系。2022年组织实施市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00项,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97项、经费5.55亿元,首次同时获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在肿瘤免疫、干细胞移植、觉醒睡眠与学习记忆等医学领域,金属强化、低能电子显微镜开发等材料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理论突破。

二是积极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智能科技、生命科技、低碳科技三大重点领域,组织实施科技创新重大专项2项和重点专项10项,发布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通用型科学计算软件,问界M5/M7、长安深蓝SL03等新能源车型加快放量,成功研发国内首台光电混合计算原型验证机、全球首款光磁一体化手术导航医疗器械。支持国有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制定《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意见〉具体措施》,市属国有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预计突破4%。

三是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印发《重庆市科技创新重大研发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重大研发项目的关键性、引领性和支撑性作用,推动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和一体化配置。,整合近30多个资金专项,组织实施科技创新重大(重点)专项,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探索区域协同、部门联动和市区(县)联动等多方协同联动机制,提升有组织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印发《关于改革完善市级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措施》,制定《重庆市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负面清单”管理办法(试行)》,持续深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出台《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已与市教委、大足石刻研究院建立联合基金。修订《市属国有重点企业创新发展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优化完善创新项目评审机制,新增外部专家评审环节,规定了外部专家的评审程序及回避原则。

(三)打通科技产业连接通道,强化创新链支撑产业链。

一是高质量发展科技园区。新增开州市级高新区,布局形成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4个国家高新区带动、12个市级高新区支撑的发展格局,工业总产值占全市40%以上,高新区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加快创建渝北国家农高区,培育农业科技园区22个(国家级13个、市级9个)。加快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获批建设全市首个视听交互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布局建设卫星互联网、智能传感器等技术创新中心,认定首批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18家,获批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成渝节点,国家顶级节点(重庆)标识累计注册总量超119亿。

二是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聚焦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着力打造西部地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承载地和辐射源,加快构建“点、线、网、面”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持续推进相关改革,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累计完成知识产权转化224项,转化合同金额2.83亿元,吸引社会投资6.9亿元,两江新区、高新区积极探索以先投后股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孵化载体提档升级,累计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6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累计69家,加快建设环大学创新生态圈,累计搭建创新创业平台100个,孵化面积达95万平方米,入孵企业团队7348个。加快技术市场体系建设,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新培育各级技术经纪人近500人,累计培育1200余名,认定市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5家、累计认定市级及以上技术转移示范机构35家,开展科技成果进屏山、万达开云科技成果等对接活动,2022年全市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超630.5亿元,连续两年实现翻番。

三是加快推动区县科技创新。深入实施《关于支持区县科技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特色化推进“一区一平台”建设。支持打造各类高新区、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创新型县等科创平台,推动科技园区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的重要载体。支持中心城区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硅基光电子、卫星互联网、氢燃料电池等未来产业,支持主城新区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支持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提升绿色食品、绿色建材、特色轻工、文化旅游、生态康养等产业绿色化、特色化发展水平,加快形成“一区一特色”。

四是构建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机制。深入推进川渝合作,召开川渝协同创新专项工作组5次会议,签订“1+6”科技创新合作协议,共建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9个,联合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115个,共同筹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研院所联盟和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区域合作更加紧密,与宁夏科技厅签署合作协议,渝鲁科技合作、科技援疆援藏等深入推进。国际合作不断拓展,印发《重庆市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专项实施方案》,设立市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专项,深度参与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吸纳你们的意见,以产业链为根本、创新链为支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创新链引领产业链,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多方面发力,加强产业链关键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力度。一是完善创新投入机制。落实我市支持科技创新若干财政金融政策,加快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市场为支撑的多元科技投入体系。设立市级引导区县科技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市级财政基础研究项目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27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大力实施基础研究行动计划。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未知领域,遵循科学规律,立足我市基础优势,聚焦生命医学、数学科学、物质科学等基础研究重点领域,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市级自然科学基金、行业部门联合基金、重点企业联合基金、重点区域联合基金等多层次基础研究资助体系,稳定支持原创性、颠覆性和交叉性研究。。三是深入实施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启动实施人工智能、高端器件与芯片、先进制造等5个重大专项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8个重点专项,加快攻克一批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力争形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四是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补强重点产业链薄弱环节,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二)强化市场需求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平台。争取国家实验室重庆基地落地,着力建设金凤实验室、明月湖实验室等“重庆实验室”围绕重点“2+6+X”产业集群加快部署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持续推动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健全制造业技术创新矩阵体系。

(三)加强融合机制创新,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一是实施科技服务业发展行动。充分发挥科技服务业对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的推动作用,打造未来产业科创园,建设各类孵化载体,构建“点、线、网、面”成果转化格局,加快重庆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力争全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保持15%以上。二是深入实施“双倍增”行动,推动成果转化和科技创业。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构建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力争今年科技型企业超过4.8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7000家。三是扩大科技交流合作。加快川渝科技创新协同,争取创建成渝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动“万达开”协同创新示范区建设,谋划打造成渝中线科技创新走廊。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高水平举办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加快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搭建运营印度进口辣椒中国西部分拨中心,建设越南巴沙鱼、柬埔寨大米等大宗商品集散中心,推动中国—老挝“一通道两园区”、中国—越南“两廊一圈”等国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

此复函已经明炬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你们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

2023年4月28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