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协提案办理情况公开
[ 索引号 ] 11500000MB15895317/2024-00074 [ 发文字号 ] 渝科局函〔2024〕268号
[ 主题分类 ] 科技 [ 体裁分类 ] 政协提案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科技局
[ 成文日期 ] 2024-10-12 [ 发布日期 ] 2024-10-12
[ 索引号 ] 11500000MB15895317/2024-00074
[ 发文字号 ] 渝科局函〔2024〕268号
[ 主题分类 ] 科技
[ 体裁分类 ] 政协提案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科技局
[ 成文日期 ] 2024-10-12
[ 发布日期 ] 2024-10-12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第0187号提案答复的函

日期:2024-10-12

农工党市委会:

您提出的《关于完善重庆(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政策的建议》(第0187号)收悉。经与市发展改革委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政策体系情况

(一)国家层面。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专章对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行部署,为我市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总体遵循。2022年4月,由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川渝两地印发实施《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总体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路径。2023年3月,科技部等12个国家有关单位与川渝两地政府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西部科学城加快建设的意见》,支持成渝地区以“一城多园”模式加快建设西部科学城,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二)市委、市政府层面。

市委以科技创新为主题召开市委五届十次全会,出台《中共重庆市委关于深入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配套出台《支持科技创新若干财政金融政策》,提出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扶持产业技术创新等10大类、30条具体措施。2023年7月,邀请科技部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大会,市委、市政府印发《重庆市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行动方案(2023—2027年)》,聚力打造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4大科创高地,积极发展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16个重要战略领域,加快构建“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同时,提请市人大修订完善《重庆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为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法律依据。市政府还出台《重庆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印发《关于支持西部(重庆)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高质量创建广阳湾智创生态城的意见》。市政府办公厅印发《支持科技创新若干财政金融政策》《重庆市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重庆市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2023—2027年)》《重庆市进一步完善科技型企业培育体系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进一步丰富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指导体系。

(三)部门层面。

市科技局、市教委、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等市级有关单位出台现行有效的《重庆市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重大(重点)专项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等行政规范性文件46件,迭代废止《重庆市海外引才引智科技工作站管理办法》等行政规范性文件9件。同时,市级有关部门印发实施科技创新领域支持政策,丰富和完善了全市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如市发展改革委联合市财政局印发《重庆市科技创新设施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组织实施支持超瞬态实验装置预研等11个科技创新基础设施项目,各市级有关单位出台的系列科技创创新政策,共同形成了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政策体系。

二、政策定位、导向及迭代更新情况

(一)战略定位情况。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重庆视察,赋予了重庆新的时代使命、战略定位,要求奋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近年来,重庆市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23年7月全市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大会召开,《重庆市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行动方案(2023—2027年)》进一步明确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创新策源地、重要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先行区、高等次科技人才汇聚地的发展定位,力争成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

(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情况。

市科技局高度重视科学、有效、全面开展科技创新考核评价,针对科技创新成效总体评价,充分发挥党建统领“885”机制作用,在“创新报表”设置专项考核并迭代升级,引导和评价科技创新工作,近期,更加注重全面、准确反映科技创新建设政策与实践效果,将“人才吸引服务水平”调整为“研发人员占比”、“创新生态建设活力”调整为“技术合同成交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力求评价的细化、多元化,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保障。针对市级财政科技发展资金资助的各类科技专项评价,印发实施《重庆市科学技术局科技专项绩效评价管理办法》,综合考虑政策引导方向、行业领域、项目层次、责任主体性质、资助方式与强度、社会关注度等要素进行综合评价,将绩效评价结果分为A、B、C、D四个等级,与下一年度该专项市级科技发展资金财政支出预算编制计划挂钩,作为该项目调整、后续经费支持的重要依据。

(三)改革政策迭代更新情况。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市科技局成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工作专班,出台《科技创新领域“三个一批”重大改革工作推进机制》,建立科技创新改革优秀案例培育熟化工作体系,推动改革试点政策及时总结、完善、修订、推广或退出。如《重庆市引进科技创新资源行动计划(2019—2022年)》在2022年顺利完成目标任务后已自动失效废止,市科技局、市财政局联合印发了《重庆市引进建设高端研发机构实施细则(试行)》衔接推动科技创新资源的引进落地发展工作,近期正在研究起草《关于进一步做好引进科技创新资源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我市引进用好科技创新资源进行规范指导。再如,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建立了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评价体系,开创了知识价值信用贷款融资新模式,截至2024年4月末,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促成4家合作银行累计为12693家(次)科技型企业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220亿元,引导发放商业贷款151亿元,于2019年11月受到国务院办公厅表扬,2021年8月获国务院办公厅发文推广,据了解,截至2023年底长沙市已为2204家企业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78.4亿元。

二、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牵头会同市发展改革委等认真研究吸纳您的意见建议,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进一步扬优势、补短板,抓当前、谋未来,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理顺完善政策定位。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的重要指示要求,对标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和党中央赋予的使命,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更加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扬优势、补短板,抓当前、谋未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理顺政策导向重点。坚持“416”科技创新布局,加速建设“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侧重科技创新资源配置质效,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进培育用好壮大科技创新资源,迭代升级目标体系、工作体系、评价体系。推动民生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围绕人民生命健康、绿色低碳发展等,加大相关关键技术攻关,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支持建设一批“民生型”科技领军企业。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研究制定《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意见〉的若干举措》,进一步突显科技创新在现代化重庆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突出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后续政策导向及评价指标方面,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既体现“为一域增光”,又体现“为全局添彩”,推动重庆增强服务东西互济、南北协同、陆海统筹能力,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交流,助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三)打造政策迭代闭环。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科技创新领域“三个一批”重大改革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机制和“试点—总结—推广—宣传”工作体系,动态更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案例台账,按照科技体制改革优秀案例培育熟化工作方案,及时总结提炼推广改革经验,系统化、任务化、清单化打好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有组织科技创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大科技开放合作等四个方面的改革攻坚战,深入实施推广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先投后股、职务科技成果等,加快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引进科技创新资源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同时,通过门户网站、主流媒体等多种宣传媒介,对科技创新相关政策、信息、成果进行全方位、多渠道宣传报道,在全社会营造科技创新的正向、积极创新氛围。

此复函已经明炬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

2024年5月16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