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人大代表建议办理情况公开
[ 索引号 ] 11500000MB15895317/2019-00611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其他 [ 体裁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市科技局
[ 成文日期 ] 2019-10-23 [ 发布日期 ] 2019-10-23
[ 索引号 ] 11500000MB15895317/2019-00611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其他
[ 体裁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市科技局
[ 成文日期 ] 2019-10-23
[ 发布日期 ] 2019-10-23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市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第0099号建议的复函

日期:2019-10-23

杨贵林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大对区县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建议》(第0099号)收悉。经与市财政局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指导支持区县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情况
  (一)尊重创新发展规律,探索区县差异化创新发展路径
   一是探索推进区县创新发展。结合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和城乡间、地区间差异极大的市情特点,重庆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鼓励各县(自治县)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
  二是开展创新驱动示范县建设。召开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专题会,印发《关于开展创新驱动示范县创建工作的通知》,启动创新驱动示范县创建工作,推动开展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科技支撑民生改善等各类创新型县(市)建设。目前,奉节县以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大力开展创新驱动示范县创建,并入围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
  三是健全区县创新发展工作机制。采取召开片区工作会和季度调度会方式,定期组织区县交流经验、研究问题,推动市区县联动发展。完善科技创新考核机制,通过区县和国家级开发开放平台经济社会发展考核、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专项考核,引导区县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立市区县科技工作会商制度,汇聚市县科技创新资源,共推区县创新发展合力。健全区县创新能力监测机制,制定发布创新投入、创新绩效、创新环境等5大类27项具体指标,对区县创新能力进行年度监测。
  (二)加强区县指导,提升区县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政策指导力度。系统梳理全市科技创新政策,形成《重庆市科技创新政策清单》,从政策摘要、办理依据、执行部门及处室、联系方式等方面清单化解读创新政策117条,通过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宣传手册向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进行政策宣传。指导区县制定科教兴区(县)人才强区(县)行动计划,开展民营企业大走访,举办“百问百答”科技创新政策宣讲活动,实现全市区县“全覆盖”,参与企业共3815家、发放宣讲资料5749册、现场解答企业问题317个,推进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科技创新政策在区县落地落实,切实增强创新主体的获得感。
  二是大力培育创新主体。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截至今年一季度,全市累计培育科技型企业11726家、高新技术企业2504家、高成长性企业595家,主城外区县累计培育科技型企业6195家、高新技术企业1022家、高成长性企业281家,分别占总量的52.8%、40.8%、47.2%,其中万州累计培育科技型企业228家、高新技术企业29家、高成长性企业8家。支持主城以外区县建设新型研发机构22家、其中高端新型研发机构3家。
  三是支持区县建设创新平台。支持区县建设各类创新园区,永川、荣昌升级国家高新区,涪陵、合川、长寿获批市级高新区,全市市级以上高新区达到10个(国家级4个、市级6个)。新培育建设5个市级农业科技园区,酉阳、铜梁获批第八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丰都、潼南两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验收优化农业科技园区布局,全市累计建设万州玫瑰香橙农业科技园区等农业科技园区22个、其中国家级11个。认定了7家市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并从中择优推荐雪峰山能源装备安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金佛山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申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四是指导区县完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创业种子引导基金与区县政府按4:6的出资比例设立种子基金,目前全市有32个区县(包括万盛经开区)建立种子基金36支、总规模6.76亿元,累计支持企业499家,支持金额1.78亿元。万州区设立了规模2000万元的种子基金,已支持企业19家、支持金额709万元。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扩大至33个区县,844家科技企业发放贷款20.1亿元,首次获得银行贷款的企业221家、占比26.2%,万州区组建了规模2亿元的知识价值信用风险补偿基金,为30户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2840万元。组建设立区域科技金融服务中心45个,基本实现全市科技金融服务载体区域全覆盖,通过举办双创大赛、路演沙龙、培训讲堂等活动共计46场,积极打造我市科技金融服务品牌。
  (三)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推动区县高质量发展。
  一是围绕供给侧改革,引领现代农业进步。加快突破共性关键技术,2018年实施涉农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项目143项,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160余项,建立试验示范基地90个,在生物育种、生态环保、食品加工、宜居村镇等领域取得突破。持续推进种业创新,实施柑桔、水稻、玉米、蔬菜、油菜、薯类作物等6个良种创新工程,新审(鉴)定农作物新品种41个,审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14个。
  二是创新服务模式,驱动乡村振兴发展。统筹布局创新创业平台。新备案市级“星创天地”15个、其中6个通过国家级“星创天地”备案。助力乡村人才和文化振兴。培训三区科技人才、科技特派员、种养殖大户、新型农民等上万人次,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提供咨询服务1000余人次,借助新媒体创新农村远程教育形式,切实提升农民实用技能。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实施科技助推生态振兴项目,集中做好“除脏治乱”“造绿添彩”“防控探索”三篇文章。突出科技示范,选取8个案例作为科技示范村典型案例,引领带动乡村生态振兴。
  三是强化科技支撑,助力脱贫攻坚推进。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为贫困县选派国家“三区”科技人才292名,向14个扶贫重点县选派486名市级特派员、1500余名区县级科技特派员,安排市级科技特派员专项经费3000万元。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制定渝鲁扶贫协作年度工作计划,双方对接扶贫协作工作6次,共获两批省级援助资金300万元。推动秦巴山片区脱贫。面向涉农院校和科研机构定向征集适用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和秦巴山片区的先进实用技术17项,成果入选科技部科技精准扶贫先进实用技术成果汇编14项。对口帮扶万州区及深度贫困镇龙驹镇,市科技局为龙驹镇选派科技特派员21名,支持深度贫困镇龙驹镇实施科技研发示范项目20个,直接资助经费600余万元。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研究吸纳建议意见,围绕区县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进一步加大指导和支持力度,为区县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完善提升区县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体系。启动科技创新中长期规划和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摸清区县科技创新底数和未来发展需求,提出不同区域未来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聚焦产业技术创新、民生科技发展等重点,围绕创新型县市建设、创新主体培育引进、创新园区提质增效、新型孵化平台提档升级、科技创新服务优化提升等方面,明确工作抓手、支持政策和组织形式等,引导区县走因地制宜的创新发展之路。按照市委要求,研究起草加强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领域,制定出台重点产业技术突破的重点任务和攻关途径,为各区县推进重点产业技术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导。
  (二)加大区县科技创新能力的支持力度。一是加大市级科技财政资金支持。通过实施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对在各项考核中优秀的区县给予适当倾斜。对在国务院第三次大督查中获得表扬的大足区、江津区,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加大激励支持力度的通知》精神,适当予以倾斜安排。二是强化科技公共服务供给。提升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为区县创新主体提供科技资源的线上集中展示、在线实时创新和线下集成服务,加强技术创新专利导航服务,帮助区县企业增加技术来源、减少研发成本、调整研发方向。通过税收优惠、用地支持、绩效奖励等,支持区县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新型孵化平台,打造“专业机构+风险投资”综合孵化模式,为创新创业提供市场化专业化科技创新服务。三是夯实区县科技创新基础。通过财税政策补助、项目资金补贴、科技金融支持等方式,支持各区县大力培育引进以高技术性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为重点的科技型企业,引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和企业建设内设研发机构。优化创新园区布局,提升各区县现有高新区、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质量和效益,根据区县发展需求新布局建设一批高新区、农业科技园区,并依托农业科技园区启动建设市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四是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组织各区县积极参加智博会、军博会、深圳高交会等市内外科技成果对接活动,健全科技成果、创新项目、科技人才常态对接机制。组织区县创新创业团队参加国家和市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指导各区县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遴选优秀项目,推动研发机构、科技创新人才等资源在区县落地。五是建立区县科技创新联动发展机制。推进市区县科技工作会商,围绕区县科技创新重点工作,加强市区县工作联动和资源整合,有效提升各区县科技创新能力。定期召开片区工作会和季度调度会,交流经验、破解难题,提高各区县整体创新水平。六是开展科技精准扶贫帮扶工程。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综合统筹科技项目向科技特派员倾斜。支持贫困区县建立农业科技园区、星创天地、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等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建立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支持贫困区县开展特色产业科技示范。深化鲁渝科技协作,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优势互补。
  (三)指导区县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一是指导完善区县财政资金投入政策。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减压市区两级财政一般性行政项目经费,增加政府科技投入,同时鼓励和指导有条件的县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减压县级财政一般性行政项目经费用于科技投入。二是指导完善科技金融支持政策。支持区县设立种子投资基金,推动种子基金区县全覆盖,指导区县种子投资基金投资种子期项目,支持科技企业发展。推进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扩面放量,进一步扩大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范围。三是指导完善区县级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政策。研究制定孵化平台市级绩效奖励政策,指导区县参照市级奖励政策,出台区县配套支持政策。四是指导落实国家和市级创新政策。加大科技创新政策宣传讲解力度,举办区县宣讲专场,通过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持续开展政策宣传,提高政策知晓度。制定“创新政策包”,实现创新政策条目化、清单化、流程化,扩大政策执行面。五是指导完善人才激励政策。指导各区县参照重庆英才计划等人才计划,制定相应的人才引进政策。指导各区县推进科技创新人才管理体制改革,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通过“改革+激励”引进创新型人才。
  (四)强化区县科技创新能力考核。优化完善科技创新考核体系,发挥好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引导区县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继续将研发投入强度及增长纳入区县实绩考核,引导各区县加大研发投入,同时结合国家级开发区、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等专项考核,根据实际情况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型企业培育、研发机构建设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切实引导区县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此复函已经许洪斌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反馈在回执上,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
   2019年4月23日

  
   联 系 人:沈  着   联系
电话:67511393   邮政
编码:401147   地
   址:渝北区新溉大道2号重庆生产力大厦1015室   (回执请寄市科技局办公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