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 11500000MB15895317/2023-00100 | [ 发文字号 ] | 渝科局函〔2023〕285号 |
[ 主题分类 ] | 科技、教育 | [ 体裁分类 ] | 人大建议办理 |
[ 发布机构 ] | 市科技局 | ||
[ 成文日期 ] | 2023-07-26 | [ 发布日期 ] | 2023-07-26 |
[ 索引号 ] | 11500000MB15895317/2023-00100 |
[ 发文字号 ] | 渝科局函〔2023〕285号 |
[ 主题分类 ] | 科技、教育 |
[ 体裁分类 ] | 人大建议办理 |
[ 发布机构 ] | 市科技局 |
[ 成文日期 ] | 2023-07-26 |
[ 发布日期 ] | 2023-07-26 |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 关于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1090号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李谨代表:
你提出的《关于增强两江协同创新区产学研合作深度与广度的建议》(第1090号)收悉。经与市经济信息委、市国资委、两江新区管委会等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我市引导产学研合作有关情况
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关于深入推动市属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支持市属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二十条措施》等政策文件,鼓励以市属国企为重点,联合国内外创新型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整合集聚创新资源,形成跨领域、大协作、高强度的创新平台,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平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2022年,建成投用“重庆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成功举办市属国企与市内高校战略合作活动,59户市属国企集中发布创新需求项目,13户市属国企与市内高校缔结产学研合作联盟。
二、两江协同创新区产学研合作情况
两江协同创新区是两江新区智慧之城的重要板块,是西部科学城创新体系的重要部分,是全市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平台。两江协同创新区内创新生态集聚,已引进设立研发机构50家,获批市级高端研发机构21家、市级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2家,集聚院士团队25个、创新人才2900余人。各研发机构累计实现产学研合作220余项,总金额2.35亿元。院企协同攻关不断强化,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与摩方科技、上海交通大学重庆研究院与中国安能集团、诺奖二维材料研究院与中国电建集团等一批研发机构与企业成功申报国家级重点项目。与本地产业融合度不断提高,湖南大学重庆研究院等研发机构与长安、赛力斯等龙头企业开展深度技术合作,开发产品已进入相关供应商体系。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吸纳你的宝贵建议,推动两江协同创新区产学研合作走深走实。
(一)强化政策引导。市科技局与两江新区管委会正共同研究起草高标准建设两江协同创新区的意见,将对两江协同创新区产学研合作等方面进行梳理和规划,重点推动做实产学研创新联合,形成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的协同创新模式,探索以共同利益为纽带,以市场机制为保障,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协同发力的创新路径。
(二)支持创建产业创新联合体。支持产学研多方共同建设产业创新联合体,支持产业创新联合体申报国家和市级科技专项,并鼓励引导牵头承担重点行业、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
(三)推动产科金精准对接。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进区县、进平台、进园区、进企业活动,重点组织研发机构走进本地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形成并动态更新企业技术需求和科技成果供给“两张清单”,定期组织高新技术企业、投融资机构参与技术路演、成果推介、供需对接等活动,提升成果本地转化效率。
(四)支持优化科技服务。支持引进一批科技咨询、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创业孵化、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机构,充分服务各类科技主体,进一步浓厚两江协同创新区科技创新氛围。
此答复函已经明炬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你有什么意见,请通过填写回执及时反馈市人大常委会人代工委。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
2023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