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协提案办理情况公开
[ 索引号 ] 11500000MB15895317/2021-00250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科技、教育 [ 体裁分类 ] 政协提案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科技局
[ 成文日期 ] 2021-07-16 [ 发布日期 ] 2021-07-16
[ 索引号 ] 11500000MB15895317/2021-00250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科技、教育
[ 体裁分类 ] 政协提案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科技局
[ 成文日期 ] 2021-07-16
[ 发布日期 ] 2021-07-16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第0897号提案的复函

日期:2021-07-16

黄建委员:

您提出的《支持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关建议》(第0897号提案)收悉。经我局会同市经济信息委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十三五”时期,全市创新产业加速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分别达到37.9%、55.7%,科技进步贡献率58.6%。创新主体加快集聚,高新技术企业增长3.5倍,引进国内外知名创新机构88家,建成国家科技创新基地64个,研发人员增长64.4%,研发投入强度提高0.56个百分点。在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方面,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培育企业创新主体方面

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百千万”工程,着力发展优质企业创新主体。截至2020年底,全市入库科技型企业累计达到26371家,较2017年(6725家)同比增长292%,其中2020年新增新培育入库科技型企业9453家,比2019年底增长59.5%。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222家,较2017年(2015家)同比增长110%,其中2020年认定1914家,较2019年度增长34.4%。

二、完善激励政策措施方面

一是修订《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围绕职务科技成果权益分配、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作用发挥、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资本投入、科研单位及负责人容错免责等方面全方位、统筹协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科技创新“开源”。

二是围绕促进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先后出台《重庆市科技型企业入库培育实施细则》(渝科局发〔2019〕136号)、《重庆市科技创新券专项实施细则》(渝科局发〔2019〕137号)、《重庆市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专项项目实施细则》(渝科局发〔2019〕138号)等一系列文件,力求实现科技型企业从“0”到“1”有措施、对具备成长性和能够融资发展的科技型企业有政策、对搞研发的科技型企业有支持、对有成果的科技型企业有激励。

三、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方面

一是会同市税务局、市财政局等市级相关部门贯彻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财税政策。2020年企业申报研发费加计扣除额164.2亿元、较2017年(79.8亿元)同比增长106%;高新技术企业享受企业专项后补助1.4亿元,同比增长18.2%。

二是加大科研项目支持力度,设立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专项,引导和支持科技型企业加大科研投入,研究开发具有创新性、稳定性、可靠性的新技术、新产品和关键部件。专项项目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实施,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力量向企业集聚,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2020年,市科技局共征集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专项项目两批次929项,安排项目经费1.4亿元。

三是持续推动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奖励政策,进一步调动企业研发投入积极性,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增强创新的能力。预计2020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研发投入360亿元左右,推动全市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企业近2400家,规模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预计达1.6%,连续保持西部第一,形成了良好的引导效应。

四是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科研经费“包干制”和减负专项行动,将“项目决定权,技术路径选择权,经费支配权,成果权益处置权”下放给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为企业科研人员提供了更大的自主权。开展“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服务月”活动,切实提高科技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加大科技创新政策宣传力度,切实解决企业创新发展中的困难,推动科技型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推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

一是支持企业创建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目前,我市共有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企业类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08个,其中企业占比12%,涉及医学科学、工程科学、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等领域。支持企业先行自主建设内部研发机构,优化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形成行业特色,为建设市级以及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做准备。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合作,有效汇聚科技力量,促进科技人才合作,共同建设重点实验室。

二是打造环大学创新生态圈。积极建设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文理学院6个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打造各类创新创业平台56个,入孵企业1803家、团队1281个,累计引进高端人才43名、先进技术项目124项,组建创投基金13支,基金总规模达26.9亿元,累计孵化毕业企业622家、高新技术企业46家。
    三是加速布局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平台,逐步建立较为完备的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体系。推进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两江新区被国务院通报表彰,猪八戒网成为全国线上线下创新创业孵化领域最具影响力平台之一。建设市级以上孵化平台406家(国家级77家),聚集初创企业和团队18605家。

四是推动企业建立研发机构。2020年,市经信委制定了《推进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研发机构三年倍增计划(2020-2022年)》,鼓励规模工业企业建设研发机构,推动区县相关部门普遍建立企业研发机构管理体系,在去年年初仅有6个区县建有企业研发机构管理体系的基础上,目前已有20个区县建立了企业研发机构管理体系,占全市区县的一半以上。

五是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聚焦智能网联汽车、功能材料、通用航空等24个重点高新领域分别设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4家,吸纳重点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2413家,成员单位组建科技研发平台336个,联盟专委会吸纳各类专家833人。

五、强化金融支撑方面

一是在股权投资方面,通过布局种子投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三支政府创投引导基金,按照“只参股不控股”的原则,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助推企业股权融资,组建子基金由专业机构运营,撬动社会资本投资科技创新,形成覆盖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资金链。截至2020年底,三支创投引导基金累计组建参股子基金88支、总规模266亿元,投资项目1296个,投资金额160.45亿元。

二是在债权融资方面,深化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探索科技型企业轻资化、信用化、便利化的债权融资新模式,缓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截止2020年底,改革试点促成合作银行累计为5021家科技企业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83.24亿元,引导商业贷款63.39亿元,实现融资总额146.63亿元。

六、企业创新人才队伍方面

实施“重庆英才计划”,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着力培育壮大科技人才队伍。2020年,全市新增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904名,新增外国高端人才38人;通过“一企一策”助推联合微电子中心汇聚高层次人才300余人,遴选璧山康佳光电研究院、巴南国际免疫研究院扩大试点;全市R&D人员达到16.07万人。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阶段,是我市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实现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创造高品质生活目标的关键时期。市科技局将会同市级相关部门持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培育优质市场主体,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实力,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促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针对您提出的建议,下一步我市将从以下五个方面积极推动重庆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助推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

一是实施科技企业成长工程。市科技局将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经济信息委等市级相关部门实施“十四五”科技型企业成长工程,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根据科技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发展需求设计不同的发展路径,集成人才、平台、资本、项目等创新要素,推动科技型企业实现提档升级发展,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促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

二是加快打造高端应用研究平台。聚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创新需要,着力打造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高端应用研发平台,谋划建设国家实验室以及国家实验室基地,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依托我市制造业骨干企业,构建以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支撑的多层次、网络化制造业创新体系。采取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军民融合、成果分享的新模式,整合联合行业内的创新资源、构建高效协作创新网络,组建先进感知等领域国家级或市级产业创新中心。支持高校、院所、龙头企业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综合性科学研究基地。引导领军企业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基础上,组建更加聚焦发展目标、更加紧密协作的创新联合体。

三是积极争取国家部委的指导支持。充分发挥部市工作会商机制作用,积极争取科技部对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支持,促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成果在渝转移转化,引领重庆产业优化升级,推动我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支持企业牵头或联合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对承担或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企业给予财政配套资金资助,市科技局已启动《重庆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修订工作,拟提出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可综合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支持创新主体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财政性科学技术经费可用于配套资助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从而更好地争取国家资源落地重庆。

四是营造良好的“聚才”生态。实施“金凤凰”人才政策,加大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科研人员的激励,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以“金凤凰”人才政策为统领,对人才(团队)实行“一事一议”支持。对牵头承担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的团队,按照项目实际到账国拨经费的1:1予以经费配套,对落户的国家级、省部级创新团队(群体),分别给予500万元、100万元人才经费支持。鼓励成建制引进领军人才及团队,对于支撑顶尖人才的项目团队,配套制定在住房一次性购买补贴、科研经费、职称评定、子女入学优质校等方面的全方位支持政策。

五是强化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协作,建立科技型企业培育联合工作机制,完善政策落实机制,提升政策实施效果,形成部门合力,共同推动科技型企业链式成长。进一步强化市、区(县)两级科技创新联动,定期召开工作调度会,根据区县产业创新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需求,协调解决重大事项。根据各区域发展实际科学研究确定区域科技型企业培育目标,建立科技型企业培育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跟踪制度,确保发展任务步步推进、层层落实。

此复函已经许洪斌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反馈在回执上,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

2021年5月14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