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 11500000MB15895317/2021-00267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科技、教育 | [ 体裁分类 ] | 政协提案办理 |
[ 发布机构 ] | 市科技局 | ||
[ 成文日期 ] | 2021-07-16 | [ 发布日期 ] | 2021-07-16 |
[ 索引号 ] | 11500000MB15895317/2021-00267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科技、教育 |
[ 体裁分类 ] | 政协提案办理 |
[ 发布机构 ] | 市科技局 |
[ 成文日期 ] | 2021-07-16 |
[ 发布日期 ] | 2021-07-16 |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第0693号提案的复函
钟将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提升三峡库区区域创新能力 助力库区实现“两高”目标的建议》(第0693号提案)收悉。经与市财政局、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三峡库区区域创新能力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局与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强化联动,结合区域实际,大力推动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
一是培育创新主体。2019年,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19.4亿元、较2018年增加14.8%,占全市研发投入总量4.13%。综合运用科技创新券、高新技术企业补助、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等政策,支持“两群”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2020年,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新增科技型企业453家、增长26.8%,总数累计达到2145家、占全市总数的8.13%,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248家、占全市总数的5.87%。
二是推进技术创新。突出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开展创新专项和创新合作,加速“两群”技术创新。实施“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社会事业与民生保障科技创新专项”“科技人才专项”等创新专项,2020年支持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各类科研项目102个、支持经费0.17亿元,主要覆盖科技扶贫、生物医药、人口与健康领域。
三是建设创新平台。按照全市区域规划布局,支持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加快布局建设创新园区、双创平台等各类创新平台。截至目前,建设市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9个、其中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3个,新增梁平市级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达到8家、占全市总数的8.1%,众创空间41家、占全市总数的13.4%,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5家,星创天地17个,2020年登记技术合同53项、金额1.19亿元。
四是强化科技金融支撑。支持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区县做大引导基金规模,推进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扩面增量,不断增强科技创新金融支持。截至3月31日,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共组建种子基金12支、规模1.76亿元,累计支持企业181家、金额6599万元;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规模达8.8亿元,累计为917家企业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12.8亿元。
五是实施科技乡村振兴。充分利用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政策,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选派科技特派员近1000人,并组织实施一批科技帮扶项目,开展科技创新培训,建设科技科派员示范基地,强化乡村振兴的科技支撑。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围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聚焦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立足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发展实际和产业特色,找准工作着力点和突破口,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对区域发展的支撑作用。
一是加快创新资源集聚。坚持创新链围绕产业链、实现价值耦合的理念,多措并举、多点联动,着力引导高端创新资源向“两群”集聚。争取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在武隆建设星球多重力环境复现地基模拟装置,支持武隆高山蔬菜农业科技园区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支持黔江以正阳工业园区为基础创建市级高新区,支持其他区县立足特色产业创建市级农业高新区。支持万州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创新型县市建设,着力培育发展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园区。支持全市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高端新型研发机构在“两群”布局科技创新分中心,推进各区县与西南大学、市农科院、市畜科院、市中药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
二是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坚持深耕细作、积厚成势的理念,着力营造“两群”优良创新生态环境。支持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参加智博会、军博会以及国家和市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强化科技金融,引进知名创业风险投资机构落户,壮大创投基金规模,推进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扩面放量。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抓好科技创新政策的宣传解读活动,落实落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聚焦应急避险、健康医疗、生态环境等热点,强化科学普及,打造具有区域特点的示范性科普活动和科普基地。
三是进一步研究高校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措施,加大对库区各级各类学校青年人才培育支持力度,“巴渝学者”计划青年学者项目、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认定向库区高校倾斜。支持库区高校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扩大博士后招收规模。鼓励库区中小学青年教师扎根艰苦偏远地区,支持优秀青年教师参加国培、市培项目等脱产进修,保障培训期间待遇。
四是构建“一区两群”创新协同机制。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协同联动,发挥“一区”对“两群”辐射带动功能,促进“一区”与“两群”科技创新对接互动,加快推动“一区两群”协同创新发展。鼓励结对区县共建科技合作平台,共同培养人才、开展技术研发、培育科技产业,鼓励“一区”科研人员到“两群”兼职和离岗创业。支持结对区县联合打造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区和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基地,共同举办大型产学研合作项目洽谈会和成果对接活动,支持“一区”科研单位成果在“两群”区县落地转化。推动科技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探索建立创新园区、科技服务平台、创新发展基金等创新资源共享共用机制。
此复函已经许洪斌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反馈在回执上,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
2021年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