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协提案办理情况公开
[ 索引号 ] 11500000MB15895317/2023-00146 [ 发文字号 ] 渝科局函〔2023〕336号
[ 主题分类 ] 科技、教育 [ 体裁分类 ] 政协提案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科技局
[ 成文日期 ] 2023-07-27 [ 发布日期 ] 2023-07-27
[ 索引号 ] 11500000MB15895317/2023-00146
[ 发文字号 ] 渝科局函〔2023〕336号
[ 主题分类 ] 科技、教育
[ 体裁分类 ] 政协提案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科技局
[ 成文日期 ] 2023-07-27
[ 发布日期 ] 2023-07-27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 关于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第0412号提案的复函

日期:2023-07-27

赵良举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重庆市加快创建“双碳经济”和中医药创新联合体的建议》(第0412号)收悉。经与市教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委、市生态环境局、市经济信息委、两江新区管委会等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双碳经济”及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情况

近年来,市科技局认真贯彻落实《科技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的通知》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全面推进“双碳经济”及中医药领域科技创新。

(一)完善科技支撑“双碳经济”发展政策体系。今年3月,市科技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重庆市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渝科局发〔2023〕26号),统筹明确了全市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的总体要求、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构建市场导向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我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编制形成《重庆市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征求意见稿),拟按照“近期打基础、中期见成效、远期稳目标”的工作布局,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推广应用环节入手,明确系统开展减碳、零碳、碳捕集、碳封存、碳循环利用、生态固碳增汇等重点工作。

(二)加大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力度。创新支持选育合川苕葛、地金2号、渝蕾1号等13个新品种。支持建设石柱黄连、酉阳青蒿等6个国家GAP基地,石柱黄连、酉阳青蒿、南川大白及等品种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制定发布金银花等品种规范化种植技术地方标准16项,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近100个。支持开发了红枣姜茶、石斛、山银花清咽口含片、穴位天灸片等100余个大健康产品,开发出针对颈、腰、膝等部位的中医药康复器械20余种;完成中药橡胶膏剂、独一味丸等7个中药大品种工艺改进及质量标准提升,制修订药品标准4项;研制“藿朴透邪合剂”、“柴胡甘露合剂”和“麻杏解毒合剂” 等医院制剂9个,芪灯明目胶囊、丹七通脉片等4个创新中药获得国家药监局临床批件。

(三)加快“双碳”及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聚集优势科技创新资源,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技创新服务国家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服务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遴选出“力学治沙与生态碳汇工程研究中心”、“城市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工程研究中心”、“有机废弃物生物转化工程研究中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智能制造与控制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和“废油资源化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为代表的“双碳”创新平台。布局建设了中药健康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中药提取分离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15个,中医药科技产业园1个;涪陵现代中医药特色产业基地获批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截至目前,全市建立国家级中医药产业基地2个;建成国家级科技平台2个;拥有健康产品开发、中药提取及产品开发等人才团队10个,为中药材产业创新发展赋能。

二、关于创新联合体有关工作情况

(一)促进跨领域交叉融合。推动高校与企业院所共建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创新平台。大力推进各级各类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建设,建成各类产学研合作机构和联盟261个、科技成果转化中心1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3个、市级环大学创新生态圈6个,有效打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中间链条。鼓励相关高校科技人员积极参与企业创新活动,与企业加强技术合作,协同技术攻关,着力解决相关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和涉及社会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为企业提供智力和成果支持。

(二)搭建跨领域交流平台。谋划启动了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工作,围绕新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新型显示、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卫星互联网等重点领域,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9个。虽没有直接以“双碳经济”命名的产业创新联合体,但长安新能源牵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联合体、广域铭岛牵头的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联合体、中船重工牵头的氢能装备产业创新联合体,均是直接或间接服务“双碳经济”发展的联合体。生物医药领域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创新主体成立的重庆市中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了我市生物医药行业产学研用合作;并充分利用行业组织、联盟的桥梁纽带作用,参与政策及标准制定,引导行业行为规范,维护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联盟工作得到国家部门和行业认可。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局将认真研究吸纳您提出的建议意见,会同市发展改革委等市级有关部门,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持续统筹谋划强化顶层设计。在重大重点项目组织实施中,积极探索创新联合体的运行机制,由科技型骨干企业牵头,整合产业链中小微科技企业创新资源,推进企业间融通创新,开展行业共性技术技术攻关。制订《关于全面提升我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意见》,进一步完善高校在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平台、人才、团队体系建设等方面战略规划。修订完善《重庆两江新区产业创新联合体建设实施方案》,加大力度指导产业创新联合体规范运行。将继续以产业创新科技创新项目为牵引,推动包括支撑“双碳经济”和中医药在内的各类产业创新联合体高质量发展。加速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和大创谷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建设,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打造“科研、人才培养、产业”三者互动互进、相融相长的良好生态。

(二)积极创建“双碳经济”创新平台。以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主线,把科技创新平台作为集聚优化科技资源、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促进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载体,扎实推进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西南分院、重庆市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基地、三峡库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中心的建设,积极创建重庆市绿色智能环保技术与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川渝生态环境绿色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积极谋划广阳湾智创生态城东港地块规划建设,并聚焦“双碳经济”科技发展需求积极布局新建一批创新平台。

(三)持续推进中医药领域技术创新应用。着力加强中药领域技术创新与应用,鼓励医疗机构、高校和医药企业创新合作模式,打造集药品发现、药学研究、药理研究和安全性评价等为一体的创新体系,围绕中医药“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布局需要,引进企业、人才、平台、技术、资金、品牌等,推动中医药产业类创新联合体创建。

此答复函已经明炬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

2023年4月27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