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协提案办理情况公开
[ 索引号 ] 11500000MB15895317/2025-00054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科技 [ 体裁分类 ] 政协提案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科技局
[ 成文日期 ] 2025-05-23 [ 发布日期 ] 2025-05-23
[ 索引号 ] 11500000MB15895317/2025-00054
[ 发文字号 ]
[ 主题分类 ] 科技
[ 体裁分类 ] 政协提案办理
[ 发布机构 ] 市科技局
[ 成文日期 ] 2025-05-23
[ 发布日期 ] 2025-05-23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关于 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0884号提案答复的函

日期:2025-05-23

王普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议》(第0884号)收悉。经与市委组织部、市委金融办、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经济信息委、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一)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一是深化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以产业需求为引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变革科研项目需求凝练方式,变“部门出题”为“企业出题”,市级科技重大(重点)专项立项150余项、投入财政经费6.13亿元,带动企业投入资金21.75亿元,企业提出技术需求、牵头(参与)实施科研项目、获得财政资金支持、投入研发资金占比均超过70%。二是加大基础研究投入。2024年,组织实施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14项、经费2.76亿元(市财政科技经费超9000万元)。其中,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星网网络应用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实施市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46项、引导企业投入1800万元。

(二)加快引育高层次技术人才。一是加强本土人才培养。2024年新招收博士后1352人,其中市外来渝1176人、占87%,博士后出站留渝率保持在90%以上。全面推行“新八级工”制度,2024年推动8家企业评聘首席技师1名、特级技师74名,累计评定首席技师4名,特级技师108名。二是推动青年人才成长。深入实施新重庆引才计划,紧扣“416”科技创新布局,引进优秀海外青年人才,获批国家杰青项目和国家青年人才项目创历史新高。启动实施“新重庆青年创新人才项目”,重点支持青年科技人才100名。年度立项实施市杰青项目35名。三是优化人才服务体系。推进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服务改革,出台《新重庆人才服务管理办法(试行)》,推出“渝才荟”数字化平台,创新实施“目录+计分”认定模式,为入选科技人才提供73项优质服务。建成7个市级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构建“一站式”人才服务生态。

(三)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是实施科技成果高效转化行动。深化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等五项机制改革,推动碳化硅芯片与器件、高通量RFID识别系统等一批重大成果实现转化和产业化,陆军军医大学“肺炎克雷伯菌疫苗”、明月湖实验室“石墨烯粉体绿色宏量制备技术与装备”转化金额分别达到5.3亿元和3.8亿元。二是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商业化。在全国率先探索建设“教育+人才+科创+产业”的明月湖生态模式,建设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10个,建设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35家,碳化硅芯片与器件、高通量射频识别系统等一批重大成果实现产业化。修订种子投资基金管理办法,以直接股权投资方式支持初创科技企业和科创团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初创项目30个、金额2995万元。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974.24亿元、同比增长37.2%,科技服务业规上企业达571家、营业收入425亿元。

(四)持续完善协同创新机制。一是支持企业高校联动攻关。市教委年度科技计划项目明确要求,与企业联合的应用研究类项目须占本校重大重点项目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二是促进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入企服务。2024年,选派240个企业科技特派员团与企业签约开展服务,587名高校教师到区县企业担任企业工程师,其中82人任“科技副总”。三是强化知识产权培训指导。获批建设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重庆分中心,新建7家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开展各级各类海外知识产权分析、布局、维权培训85场次,培训企业达400余家、1800余人次。四是打造产业创新综合体。印发《重庆市产业创新综合体建设方案(2024—2027年)》,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带动产业升级,已公布首批17个产业创新综合体(科技型企业主导型)建设单位名单。

二、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一是构建梯度培育体系,深入实施科技领军企业培育行动、“双倍增”持续促进行动、小微科技企业孵化行动三大行动,精准匹配创新资源。二是实施基础研究引领计划、颠覆性技术突破计划,完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支持与科技领军企业建立市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发展联合基金。三是支持企业牵头创建产业创新综合体,建立“科研团队利益分享机制”“产业化基金机制”“风险共担责任豁免”机制。

(二)进一步加快高端人才引育。一是完善高端人才引进机制。深入实施“渝跃行动”和新重庆引才计划,开展海外人才专项试点,围绕顶尖人才进行政策量身定制、集成支持、一体配置。二是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建好卓越工程师学院和市域产教联合体,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强化“订单式”人才培养,培育壮大产业创新人才。三是促进校企人才交流。深入推进企业科技特派员团行动,畅通校企、院企人才双向流动渠道。

(三)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一是健全科技成果汇交机制。升级打造重庆科技要素交易中心,提升“成果快转”智能化水平,持续壮大科技成果转化技术经理人等四支“陪跑”服务队伍,筹办重庆首届科技成果转化大赛。二是加大种子基金投资力度。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平台,投向创新性、引领性、高成长性的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和科创团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健全成果转化容错机制。对高校相关负责人、经办人员和科研人员履行勤勉尽责义务、未牟取非法利益,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偏差失误,按照“三个区分开来”原则,可按规定免除其相关责任。

(四)进一步完善企业主导的协同创新体系。一是鼓励企业联合高等院校、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力量,主导或参与科技创新项目投资建设,积极引入卫星互联网、集成电路等领域龙头企业参与科技创新平台投资建设。二是支持企业建设产业创新综合体,强化供需协同对接,加速“产业难题成为科研课题”“科研课题成为产品综合解决方案”。三是支持企业牵头承担科研项目,变革科研项目需求凝练方式,支持企业牵头承担重大(重点)科技专项,大力实施企业科技攻关联合行动计划,推动更多技术需求由企业提出,更多财政资金投向企业。

此复函已经明炬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

2025年4月24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