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 11500000MB15895317/2025-00067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科技 | [ 体裁分类 ] | 政协提案办理 |
[ 发布机构 ] | 市科技局 | ||
[ 成文日期 ] | 2025-05-23 | [ 发布日期 ] | 2025-05-23 |
[ 索引号 ] | 11500000MB15895317/2025-00067 |
[ 发文字号 ] | |
[ 主题分类 ] | 科技 |
[ 体裁分类 ] | 政协提案办理 |
[ 发布机构 ] | 市科技局 |
[ 成文日期 ] | 2025-05-23 |
[ 发布日期 ] | 2025-05-23 |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关于 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0886号提案答复的函
付建忠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引导我市民营企业全流程参与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的建议》(第0886号)收悉。经与市大数据发展局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一)以实施“双倍增”行动为引领,加快培育创新型民营主体。市委六届二次全会以来,先后出台《“双倍增”行动计划方案》《进一步完善科技型企业培育体系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将“双倍增”工作成效作为创新报表重要指标,近两年安排引导专项激励资金2.5亿元,市区(县)联动以加快培育创新型民营企业为重点,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截至2024年底,全市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型企业分别净增2281家、26682家,约占净增的93.6%和99.4%;总数分别达8042家、69503家,约占总数的90%和99%。修订“种子投资基金管理办法”,首批市级种子基金20个投资项目均为民营企业。全面推广“创新积分制”,优化知识价值信用贷款运行机制,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2024年,269家科技型企业获知识价值信用贷款4.18亿元,引导商业贷款3.05亿元。
(二)以重点领域科技攻关为抓手,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一是发挥企业“出题人”作用。建立面向重点产业、企业的技术需求征集机制,采取定向征集与常态化征集相结合的方式,找准符合产业发展的迫切问题,2025年重大(重点)专项共在线征集技术需求2224项、同比增加70%,超过80%的技术需求由企业提出。二是发挥企业“答题人”作用。推动企业牵头实施产学研协同攻关,持续组织人工智能、核心软件、生物医药等市级重大(重点)科技专项,近三年累计投入科研资金超26亿元,重大研发项目资金超过70%投向企业,每个项目70%的资金由企业投入,由企业牵头和参与实施的项目比例超过80%。印发《重庆市产业创新综合体建设方案(2024—2027年)》,在首批科技型企业主导的产业创新综合体建设单位中,民营企业参与建设的占比近60%。三是发挥企业“阅卷人”作用。迭代升级科技专家库,更新专家信息超过2000人,引入更多企业专家参与项目评审和验收,来自企业的专家比例提高20%。强化科技攻关绩效导向,注重发挥企业对攻关成果的水平和价值评判,把评价结果作为滚动支持的重要依据。
(三)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导向,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一是搭建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平台。在全国率先探索建设“教育+人才+科创+产业”的明月湖生态模式,不断完善科技成果孵化转化服务体系,升级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10个,建设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14家,其中民营企业牵头或参与约82家、约占71.9%;市级以上众创空间384家,其中民营企业牵头或参与约190家、约占49.5%;累计孵化民营企业1万家以上。二是实施科技成果高效转化行动。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全流程需求,打造要素集成、互通共享、协同高效的“经济·成果快转”数字化应用,构建4个一级场景和12个二级场景,实现从成果汇交发布、精准评估、转移转化、服务监测的全流程、一站式、智能化管理。三是推动要素资源服务向企业集聚。遴选205个企业科技特派员团入驻民营企业开展服务,组建技术经理人等四支陪跑人队伍336人,为民营企业提供技术撮合等专业服务超5000人次。推动川渝两地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向民营企业开放共享,总量达1.3万台(套)、总价值约131亿元。
二、下一步工作重点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认真吸纳您的宝贵意见,会同市大数据发展局等相关单位,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数智赋能,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按照需求导向、资源整合、共创共享的原则,持续完善建设“智汇攻关”“成果快转”“渝仪共享”等数字化应用,集聚项目、资金、平台、人才等科技创新资源,为企业提供“一站式”资源配置服务。推动“智汇攻关”数字化平台纵向贯通,通过企业技术需求发布、科技人才服务等流程再造,以数据流变革资源配置方式,构建多跨协同的智慧配置机制。2025年推动实现资源智汇配置不少于2000次,资源在线对接不少于1000次,服务科技人才不少于3000人次。提升科技攻关项目“精准化”服务能力,通过企业攻关任务“发榜”“揭榜”建设,为企业智能配置创新资源,有效降低中小型企业、初创企业科技攻关门槛。
(二)聚焦企业主体,提升重点产业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健全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实施科技领军企业培育行动,建立健全培育机制,支持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在人工智能、创新药物、精准医疗等领域打造民营科技领军企业。实施“双倍增”持续促进行动,推进科技园区提升,深化企业科技特派员团行动,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推动新兴领域民营企业规模持续壮大。实施小微科技企业孵化行动,以打造明月湖科创园市级科创品牌为统领,提质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推动小微科技企业铺天盖地。健全科技攻关组织实施机制,进一步发挥企业在科技攻关中的“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聚焦重点产业企业关键技术需求开展有组织创新,完善专家咨询论证机制,进一步帮助企业凝练技术需求,支持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建设重大技术创新平台。实施由市级引导、区(县)助力的企业科技攻关计划,共同支持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攻关。
(三)强化多元协同,拓展科技资金投入渠道。支持民营企业参与设立市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引导企业通过捐赠公益基金等方式参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积极创建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前端配置。加快建立种子基金、天使基金、风投基金投资衔接机制,积极引导险资入渝投资民营科技创新项目,适度放宽基金存续年限,鼓励“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扩大“政银联动服务企业创新”“创新积分制”改革试点,优化知识价值信用贷款运行机制,加大科技创新再贷款支持力度,深化实施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联合有关部门以及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加快推出适配民营科技型企业的产品,满足民营科技型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
此复函已经明炬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
2025年4月28日